郭沫若廣西留詩話
八桂文化漫談
作者:彭匈
1963年3月,郭沫若先生前來南寧參加廣西史學會成立大會,一踏上南寧的土地,他就為眼前的亞熱帶風光著迷,數日的遊覽考察,更使得大詩人對廣西的美景和風情有了深切的感受,於是靈感襲來,欣然命筆,一首《南寧見聞》便躍然紙上:“南來又見英雄樹,勁挺枝頭已著花。慈竹參天籠雨露,桄榔拔地入雲霞。摩岩壁畫成專著,徹夜歌聲聽壯家。自治區成方五載,邕江燈火頌繁華。”詩中把廣西的不少文化符號都概括進去了,木棉樹、木棉花、綠竹、桄榔樹、壁畫、山歌……郭老第一次到南寧,就有如此觀感,距離產生美,此話果然不假。
接著,郭老與同來的曆史學家翦伯讚等興致勃勃,驅車前往武鳴。一路上,奇峰遙列,田疇平展,麵對南國壯鄉的迷人景色,郭老又寫下了兩首《武鳴紀遊》,其一為:“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大塊揮神筆,平疇展畫屏。煙環天地綠,霧繞雨中青。借問此何處?騰翔屬武鳴。”
郭沫若結束了南寧之行之後,北上桂林。來到了二十四年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在那抗戰硝煙正濃的歲月,郭沫若與茅盾、夏衍、田漢、歐陽予倩等,群星薈萃,叱吒風雲,辦報出書,繪畫演劇,使桂林成為名動一時的抗戰文化城。硝煙散去,舊地重遊,郭老感慨萬千,一闋《滿江紅·桂林蘆笛岩》充分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慨歎,其詞雲:“換了人間,普天下,紅旗蕩漾。歌躍進,山林勝跡,同看解放。蘆笛岩頭枷鎖破,桃花源內仙靈唱。電燈光,照耀輝煌,翻新樣。鬼斧奇,神工壯;鐵臂舉,銀鋤亮。聽車輪滾滾,漓江橋上。萬來支援南畝去,千崖通辟東風宕。統人天,勞逸俾勻調,功無量。”遊七星岩,郭又是一闋《滿江紅》:“萬象森羅,舞台上群仙奔逸。與蘆笛,懸殊大小,難分甲乙。地上洞天今有二,天星墜地居然七。廿四年,舊地又重遊,驚變質。乾坤改,太陽出。群鬼遁,陰霾閟。問誰疑躍進歌聲非實?電線穿崖光燦爛,雲梯緣壁途安謐。看紅燈天半照天門,何洋溢!”十分傳神。
遊罷蘆笛岩和七星岩,郭老來到七星公園的月牙樓,眼前美景,引得郭老詩興勃發:“月牙樓是畫廊樓,八麵奇峰豁遠眸;毋怪樓中無一畫,畫圖難及自然優。”
遊覽漓江,徜徉於奇山秀水之間,郭老更是詩情一瀉無餘,船上即成四首。其一雲:“桂林山水甲天下,天下山水甲桂林。請看無山不有洞,可知山水貴虛心。”桂林的山奇、水美、洞幽等特點,在他筆下一覽無餘。回到桂林後,覺得意猶未盡,又作《春泛漓江》一首。
江到興安水最清,何況又有秦始皇修築的靈渠。作為曆史學家的郭沫若,興致比暢遊山水更為高漲。在興安,他看到了蔚為世界奇觀的靈渠,撫今追昔,寫下一闋《滿江紅》:“北自長城,南來至,靈渠岸上。親眼見,秦堤牢固,工程精當。閘水陡門三十六,劈湘鏵咀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調分量。 湘漓接,通漢壯;將軍墓,三人葬。聽民間傳說,目空君相。史祿開疆難複憶,豬龍作孽忘其妄。說豬龍,其實即祖龍,能開創。”還在一首七律中,把靈渠與長城相比:“秦皇畢竟是雄才,北築長城南嶺開。”眼光獨到,評價精當。至今我們遊覽靈渠的時候,都能看到矗立在靈渠之畔的郭老《滿江紅》詩碑。
郭沫若與廣西的感情深厚,這除了他對廣西這塊神奇美麗的熱土情有獨鍾之外,還有一層更為人稱道的意思——他的夫人於立群是廣西賀州人。於立群出身廣西名門世家,祖父於式枚是清同治年間“榜眼”,官至吏部侍郎,對兩廣教育事業促進極大。其外祖父是西林人兩廣總督岑春煊。郭沫若曾在《洪波曲》中描述她能寫一手漂亮的懸腕顏體大字。
郭沫若在廣西留下詩詞墨寶頗多,對廣西的文化貢獻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