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王濤
本期主講名帥:著名散打教頭劉海科
劉海科,河南省散打隊總教練,登封市塔溝武術學校董事長。
結合塔溝武校習武學生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河南省因地製宜地采取“省隊市辦、市隊校管”的隊員訓練管理模式。由劉海科執掌帥印的河南省散打隊曆年來共獲12個世界冠軍,7個亞洲冠軍,105個全國冠軍,11個國際搏擊賽冠軍。隊伍囊括北京奧運會武術比賽、世界錦標賽、全國錦標賽、全運會散打項目金牌,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大滿貫隊伍。
近年來,河南省散打隊的成績更加突出。經劉海科悉心調教,張帥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設武術散打比賽中奪得56公斤級金牌;郭亮亮、陳彥召在2009年全運會上奪得56公斤級、90公斤級金牌,隊伍中還湧現出張開印等名將。
結合規則,注重實戰
我的隊伍非常重視實戰訓練,在實戰訓練中,要緊緊圍繞現行的散打規則。在現行的散打比賽規則下,適宜采用積極主動進攻對方為主的打法,因為消極8秒變成了5秒,這就意味著不進攻、不打,就不可能得分。而且在得分效果上,互打互踢隻要明顯擊中也得分,並且累計疊加分,所以如今的散打比賽必須以進攻為主。
在訓練中,我始終提倡要抓住一切機會進攻對方。不進攻、不出動作是不可能獲勝的。
雖然散打比賽的規則導向鼓勵進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比賽中必須要采取一味單純進攻的戰術。進攻也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分為主動進攻和防守反擊的進攻,要相互結合,智慧運用,以達到擊敗對手的目的。引誘對方,讓對方造成錯覺,抓住對方破綻,然後瞅準時機反擊。其實反擊也是一種進攻,隻不過是先進攻和後進攻的區別。防守反擊隻是相對於自己主動進攻而言的一種稱呼,“反擊”的本身就是進攻,對方出動作、我成功防守後立即做出相應的反應進攻對方。
我總覺得,運動員不存在天生就是進攻型選手、或者天生就是防守反擊型選手的問題,一個教練員在帶隊最初訓練隊員形成的技術風格,一般就注定了這名運動員今後散打生涯的主要模式。如果教練員在帶一名運動員一開始就形成了防反風格,他就會以打防反為主;如果教練帶隊強調進攻,引導隊員多采取主動進攻,那運動員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主動進攻的風格。
亞運會冠軍李新傑,屬於拳、腿、摔技術比較全麵的隊員,尤其擅長摔法。他在打比賽的時候,原來是以打防反為主,後來隨著散打比賽規則的逐漸調整和改變,我一直鼓勵他必須出動作進攻,如今他已經轉變成進攻和防反相結合的隊員,既沒有丟掉摔法,又能抓住對方破綻用拳、腿得分。
2010年廣州亞運會武術散打比賽56公斤級決賽,李新傑一上場就采取強攻猛攻,他在比賽中發揮十分出色,戰術也運用得合理到位。比賽中不斷移動身體尋找空當,一有機會就使出他最擅長的抱腿摔,對方11次被他重重摔倒在地,被稱為當屆亞運會散打賽場的“摔王”。輕量級選手一般步伐靈活,出拳迅猛,李新傑除這兩點外,抱摔也很突出。抱摔對散打運動員的觀察力要求很高,動作也要特別快,觀察到對手漏洞,然後再抱、再摔,其實就是電光火石的一瞬間,你摔不倒人家,就可能被人家摔倒。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側踹腿和擺拳的得分機會,最終以絕對優勢拿下比賽,成為那屆亞運會武術散打56公斤級冠軍。
張帥可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散打運動員,大家普遍認為他屬於防反隊員,其實他不是一味防反,他的特點是進得很快,出得也快,引誘對方,進了以後,躲避對方,抓住機會反擊,其實他戰術的重點並不是在防守,而是在二次進攻,側重點在反擊上。這名選手技術全麵,頭腦清晰,技術上以踹腿和摔法為主。
2008年北京奧運會武術散打比賽,張帥可一路過關斬將,奪得男子散打56公斤級冠軍。獲得“金鑲玉”,他一共打了三場比賽,第一場對泰國,第二場對中國澳門,第三場對俄羅斯。第一場可能不適應,打的比較拘謹。但第二場打得非常漂亮,到第三場應該說更漂亮。
當時,和我們預想的一樣,張帥可在決賽中對決俄羅斯選手尚拉杜耶夫。尚拉杜耶夫在2007年世錦賽上就和張帥可交過手。在武術散打這個領域裏,俄羅斯選手應該是除咱們中國之外最強的一個國家。教練組反複觀看尚拉肚耶夫的比賽錄像,最終確定了防守反擊的戰術。我還記得,奧運決賽的頭一天晚上,我失眠了,說實話,擔心輸掉這場比賽。和其他選手比賽,我們贏的幾率是百分之七八十,麵對俄羅斯選手,從技術、身體素質分析,雙方獲勝的比例可能是五五開。
比賽那幾天,一回到駐地之後我們教練組就會馬上看錄像。按正常來講,對於一般的對手,看兩次就差不多了,但對於這位俄羅斯選手,我們看了很多次。記得當時對張帥可,我隻講了兩點:第一就是把頭部保護好,不能讓對方打中頭部;再一個就是控製好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