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從國學精粹中淘長壽法寶5
第二十四章 跟國學大師們學養生
季羨林: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季羨林,生於1911年,尚健在的“國寶”級大師。季老在養生方法上並不講究,當被問起其得享高壽的秘訣時,季老笑著說:“很多人總要問我有什麼養生之術,有什麼秘訣,我回答是沒有秘訣,也從來不追求什麼秘訣。我有一個‘三不主義’,這就是: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1.不鍛煉
由於時間緊張,加上事務纏身,季老很難抽出時間專門進行身體鍛煉,而季老更不可能犧牲寫作、讀書的時間去鍛煉身體,所以季老說自己從不刻意鍛煉。但季老並不是反對體育鍛煉,而是反對那種“鍛煉主義”,也就是那種活著是為了鍛煉,鍛煉是為了活得更長的比較極端的做法。
季老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於永遠奮鬥,如果把大部分時間用於鍛煉,因此而耽誤了工作,那就是因小失大了。當然,要工作首先必須有健康的體魄作為保證,所以季老覺得進行必要的鍛煉是可行的。他年輕時也比較喜歡運動,如打乒乓球、遊泳之類,老來因為覺得時間緊迫,所以很少運動。
2.不挑食
季老的這個好習慣和他的成長經曆有關,小時候家裏窮,吃得不好;二戰後期在德國留學,恰逢德國民眾陷入大饑餓,季老在那裏飽受饑寒之苦;新中國成立後三年自然災害,加上“文革”中受迫害,季老也是缺吃少穿,所以,季老一生在吃喝上遭受的苦特別多。
季老很反對吃東西挑三揀四,吃雞蛋不吃蛋黃、吃肉不吃內髒的人。他在飲食上從不挑肥揀瘦,隻要符合口味,什麼膽固醇、高脂肪的食品,一概通吃,隻要自己覺得好吃的就吃。
季老講過一個笑話,說一化學教授,吃飯時仔細計算卡路裏、維生素的數量,一頓飯所用的公式幾乎等於一次實驗,最後飯費比別人多幾十倍不算,人還瘦得像電線杆。吃頓飯都能講究到這個份兒上的人,人生也失去了樂趣。因為倘若戴上顯微鏡,看見的就隻能是細菌。
季老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都能吃,但因為季老平常主要吃素食,間或吃點牛羊肉,膽固醇自然也不會太高。
3.不嘀咕
季老對生老病死很看得開,因此心中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更不會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臉。
因為老年人的身體很容易出毛病,所以一般會過分擔心自己的身體哪個地方失靈,這也是老年人喜歡嘀咕的原因。有些老年人,身體有點兒不舒服,就覺得自己不行了,患了小感冒就覺得自己熬不過去了。季老反對這種嘀咕。他說:人應該順其自然,老了,難免會有些小毛病,鬧些不舒服,我從不把這些放在心上,愛怎樣就怎樣,心裏沒負擔,身體自然好。
季老的不嘀咕也指說話不拖泥帶水。有的人上了年紀,說話不僅總是重複,而且一說起來就停不下,季老很替這種人著急。季老的時間觀念很強,因此說話一向幹淨利落,90歲以後依舊如此,這說明他的思維能力和控製力很強。
雖然季老的“三不原則”並非是為了養生而特意為之,但在養生方麵功勞不小,季老說自己沒有養生秘訣,實際上正是“無為有處有還無”。我們在看到季老的國學光芒的同時,也不要忘了他獨特的養生之道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南懷瑾:微薄清淡的飲食養生法
中國台灣著名學者、國學和禪學的大師南懷瑾先生,在華人中有著極高的聲望。南先生生於1917年,至今年過九旬,仍每天講學、寫書,工作繁忙,到底是什麼樣的飲食保證了他充沛的精力呢?其實隻有四個字,即“微薄清淡”。
先說“微薄”。南先生的飯量很小,中午隻用少許自家廚房炒的、略放些鹽的花生米,晚餐一碗稀飯,碗很小而且盛不滿。稀飯通常是小米紅薯稀飯。秋天天氣涼了,南先生便喝小米稀飯。在美國旅居的3年,南先生中午吃點麵包,晚上食麵一小碗,僅此而已。曾有人問南先生:“飲食方麵應該是餓了再吃,還是定時定量?”先生答:“普通人覺得餓的時候,其實並沒有餓,胃裏頭的東西還多得很。因為普通人習慣把胃塞得太滿了,胃部稍稍空了一點,它就覺得餓了。飲食之道就是牢記少吃多餐。餓了就吃一點,但量要少。”
我們再看看南先生在飲食上是怎樣做到“清淡的”。南先生是禪學大師,飲食上受佛教的影響,以素為主。晚餐最常用的是稀飯,有時用些小菜佐餐,或辣白菜,或桂林豆腐乳,或鎮江醬黃瓜,或湖南的釀豆腐和寧波的鹽水筍佐餐。南先生的學生和家人也會想法給他換換口味。
南先生是浙江人,卻喜歡北方的麵食,他喜歡吃水餃、饅頭、花卷、烙餅等麵食。當然,南先生也不是完全吃齋的,他說:“戒律有開、遮、持、犯。說來慚愧,我本人持戒也不嚴謹。不過持戒最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別人,否則容易惹煩惱。”
南先生沒出家,而且經常要和客戶吃飯,所以並沒有斷葷腥,偶爾也會飲點酒。他認為所謂的吃齋、吃素,真正的意義卻是齋心、素心的意思,就是隨順果腹,好比你雖然不吃葷腥,但挑三揀四,如喜歡玉米、討厭豆腐,就算不上吃素,大有濟公“修心不修口”的味道。
除了“微薄清淡”之外,南先生的好客是出了名的。不管貧富貴賤,他都熱情款待,甚至是上門來修電器的、送水的,隻要到了時間,他必定會留人吃飯。
席間,南先生不時招呼大家夾菜添飯,而他隻揀幾樣淺嚐而已,用點紅薯小米稀飯。隻要客人吃得好,他就覺得非常高興。
南先生也因為好客而被許多人稱為“奇人”,猶如他的飲食之道雖然簡單,但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鑒。
金庸:綠茶防病,圍棋養生
金庸先生雖已年過八旬,但依舊風度翩翩,這得益於他豁達的性格和正確的養生之道。
金庸先生始終保持著一份順應自然的心態,萬事不強求,能有所作為當然好,做不到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尋求內心的閑適,要獲得內心的滿足。金庸曾提到這樣一個例子:到北京來,看到一個朋友生活雖不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而一位香港的朋友雖是家財萬貫,卻煩惱纏身,不得安逸。他說還是北京那個朋友過得好一些。
金庸先生喜歡品綠茶。綠茶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抗衰老,使人獲得長壽。金庸先生對綠茶頗有研究,他說:“最好的綠茶茶葉是鮮嫩的,清明之前便要采下。飲茶與養生是相通的,茶可以怡神健腦,這一功能恰是養生所需要的。但他指出,喝茶的量不要太多,就如我每日的食量亦很少,尤其是澱粉、蛋白質食品均會吃少一點。我認為人遇上困難事,愈輕鬆愈容易應付,愈緊張便愈難應付。無論看書還是寫書法,都會令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達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金庸先生還喜歡下圍棋。他的小說裏也多次寫到圍棋,如《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下圍棋,用棋子做暗器;《笑傲江湖》中的黑白子癡迷圍棋;《天龍八部》的珍瓏棋局等。金庸先生說:“我一直對圍棋很有興趣。我的老師是聶衛平,我向他鞠躬拜過師,可惜的是聶衛平沒有時間好好教我,我也沒什麼進步。目前,我是業餘圍棋六段。中國棋院所有的職業棋手都與我下過棋,教過我,所以教過我的老師的段位加起來,可能是世界最高的。”
馮友蘭:天人合一,哲學養生
馮友蘭(1895~1990),享年95歲,他不僅擁有頑強的學術生命力,而且畢生追求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也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馮老認為,長壽的重要在於能多明白道理,尤其是哲學道理,若無生活經驗是無法理解的。而“浩然之氣”能使人立於宇宙間而無懼,因此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
馮老可以說是把養生和哲學結合起來,就是把嚴肅和超脫巧妙地結合起來。
超脫而嚴肅,使人雖有“滿不在乎”的態度,卻並不是對於任何事都“滿不在乎”。嚴肅而超脫,使人在盡道德的責任之外,對於有些事,可以“滿不在乎”。
他認為,要有儒家、墨家的嚴肅,有道家的超脫,才是真正從中國的國風裏養出來的人,才真正是“中國人”。他說要忘卻成敗,如果把成敗看得太重,就會有許多痛苦。
馮老在演講《人生術》時特地談到了控製情感的方法,情感包括喜怒哀樂,如《說嶽》中的牛皋捉住了金兀術,把金兀術氣死,牛皋樂死了,這都是情感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和他的太太吵架,就氣得把碗都摔了,那麼就說明這個人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感,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就是應對情感的最好辦法。
在馮老的養生中,詩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他經常引用《古詩十九首》裏的句子“青青陵上柏,磊磊澗間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馮老也寫詩,有一首是:
一別貞江六十春,問江可認再來人?
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做後薪。
馮老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並以薪盡火傳的精神對待學術傳承。他說自己要像澆了油的木柴一樣,當前麵的木柴燒完了,後麵的木柴便接上去,學術精神相傳,代代不息。
當別人問及馮老的長壽秘訣時,對中國傳統哲學深有研究的他隻有三個字:“不著急。”這也是馮老哲人本色的體現。馮老全天按時作息,睡眠充足而質量好,動靜結合,勞逸相配,沒有不良嗜好。他曾經習武練習童子功,祛病延年二十式是馮老晚年堅持的健身項目。
對於馮老來說,天地境界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層次,他一生都在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人生境界。所以,馮老常說“人與天地參”,在他的心目中,人是與天地等同的。這種不為一己私利而鑽營的精神,讓馮老把萬事萬物都看得很開,也是馮老高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