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定思路備戰朝堂,當先鋒妖精發言(1 / 2)

第十章 開疆擴土 第十八節 定思路備戰朝堂,當先鋒妖精發言

張成才和一窩子將軍商量了半天,最後還是決定揍人家南詔,為了保證打則必勝出師有名,尉遲家兩個小碳團和老程家的程小禍害成為了第一批去南邊惹事的人選,那孫思邈一頭的白發,也被這些人給拉到了前線,非要人家老頭給配出藥來再走。

這麼一安排,打南詔倒是也有了幾分的把握,再往後,就是軍械糧草的供應了,至於吐蕃那鬼地方,隻能是個慢功夫,想快他也快不了,在張成才心裏,倒是真想打出去,把大唐的軍旗插到歐洲、插到波斯,可這華夏的疆域那就是那麼的不合適,為啥這麼說呢,拿張地圖自己看看也就知道了。

這大唐要是往北打,除了草原就是沙漠,而且是越來越冷,打過去也不會有啥收獲,早晚都得扔了回來,要不就是被當地人給同化了;往南直接也就到了海了,偏西南的地方是南詔,再往西南走也就是古交趾那嘎達了,現在那地方除了南詔基本都已經臣服,別說他們了,連天竺都讓個王玄策給禍禍的不成了樣子,再打也沒啥意思了;往東除非是過海把個倭國給滅嘮,雖然打倭國更有理由,自己也很想打,可想想元朝揍倭國的時候,吃過的那兩次敗仗,登時也就沒了興致,張大公爺再聰明,他也不是神仙,你讓他坐著漁船去跟倭國死磕,他才不做這種傻事呢;至於往西,那就是吐蕃,青藏高原這一片了,人上去連氣都喘不上來,打啥仗啊?

行軍方便能跟上給養的地方有沒有呢?你別說,還真有,那就是絲綢之路,不過這條路過於的狹長,若是帶著兵馬就這麼一路打過去那是容易的很,可守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這麼遠的地方,朝廷是鞭長莫及,要嘛就呆成了土皇帝,慢慢的也就不聽號令了;要嘛就是被讓人給斷了歸路,再也不用回來了。

最讓人頭疼的是,跟大唐並立於歐亞大陸的大國還有兩個,波斯帝國和東羅馬帝國,雖然實力沒有大唐強大,可如果大唐不遠萬裏的去跟人家搞摩擦,是很難取得勝利的,畢竟糧草的運輸後勤的保障支援的速度都是目下大唐的致命傷,或者說,目前的大唐,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掌控能力,即使勉強的打了出去,過不了幾年,那也得灰溜溜的跑回來。

目下張成才的任務,不是打波斯,也不是打羅馬,而是讓那些朝廷的文官們支持軍方打南詔,隻要把個南詔給揍了,西進天竺的道路也就打開了,上次王玄策跑到人家那弄了個七葷八素,自己又把個天竺的黃金大肆搜刮的一番,不知道這會攢的怎麼樣了?要說上次的收獲,那還真是不小,張大強盜留著口水,在那算計著人家南詔和天竺,也不知道為啥,按說自己的家產那也算是不少了,可一想起錢來,這口水還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這張成才光知道天竺的黃金拉回來了多少,咋來的他還真不清楚,要說上次天竺的收獲這麼大,那還是人家張大公爺他自己做的孽,為啥啊?他一把除根火燒了吐蕃的草原,那鬆讚幹布為了破張大公爺的妖法,三天兩頭的請天竺的高僧做法事,這草是真沒見長多少,可這黃金卻眼看著往下掉,到最後別說金磚了,就是金粉也都斂活斂活都給運到了天竺,至於效果咋樣,看看吐蕃黑乎乎的草原就知道了。

張成才上次在天竺可以說是搬開了天竺吐蕃兩國的國庫,這鬆讚幹布也不知道在天上有靈沒靈,要是知道了這麼個結果,不知道會不會氣的下凡跟自己繼續死磕。不過要是把上次的收獲給公布出來,不知道那些文官會不會也象自己一樣,對財物爆發出極度的渴望,如果是那樣的話,倒不如這樣……

君子予以義,小人予以利。攀比之心人皆有之。攀比名分和利益是一種悲哀,是自私自利的小人的悲哀,令人鄙視,並授人以笑柄。我們知道,攀比本身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攀是向上的意思,比也就是與比自己強的人比,並向他靠攏,以求上進。可中國的文化就是這麼有意思,好好的倆字湊到一塊,這意思也就變了味,成了哀默虛榮的代名詞,那意思也成了貶的不能在貶的貶義詞。

張成才這次就是想利用這個利字,利用攀比的心理,誘惑一下朝廷裏的文臣,也看看到底朝中袞袞諸公,到底誰是君子,誰是小人,不管他裝的再好,隱藏再深,把錢往眼前這麼一放,看看反應也就看出來了。那上次這貨一共弄回來了多少黃金呢,這事估計也就他跟李二最有數了,別的就不說了,光黃金就是七十萬斤,折合成銅錢,那就是七千多萬貫,相當於大唐兩年的財政收入,不知道這個數字公布出來,朝堂上那些儒學大家會不會有所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