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山路騎樓立麵色彩的再現嚐試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戴仕炳等
摘要:曆史建築立麵色彩再現一直存在爭議。在2010~2012年海口騎樓曆史街區最具代表性的中山路騎樓建築立麵修繕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嚐試在保留曆史滄桑與風采展示之間、曆史保護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通過對曆史材料進行分析與色彩沿襲鑒定,采用“恢複”“保存”及“出新”3種手段,真實恢複了有曆史依據的部分彩色灰塑,保留了代表中山路曆史印記的20世紀50~60年代遺存,對窗戶采用了保護與展示相結合的色彩再造。
關鍵詞:騎樓;中山路;灰塑;木材保護漆
中圖分類號:C912 .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2-76(4)
1 “素”與“彩”—國際爭議與東南亞特色
曆史建築立麵色彩再現一直存在爭議。按照中國文物保護準則,參照文物保護修複的“不改變文物原狀”的理論,“不出彩”為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可的外立麵處理手法。
但是,曆史建築與嚴格意義的“化石類”文物還是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國際上對於曆史建築立麵修複的色彩處置也沒有一個“不改變文物原狀”準則。例如加拿大“曆史場所保護導則”建議,曆史建築立麵修複建議采用與該建築及街區相適宜的塗料或灰塑。美國的“保護曆史家園導則”建議,曆史灰塑修複時,宜在成分、顏色、質感等方麵和曆史接近。這些導則、標準中沒有發現禁止出彩或上色的條款。甚至過去被認為是禁止出彩的文物建築在近年來也有出新的趨勢,例如,在2001~2003年德國呂貝克市政廳立麵修複中,就采用傳統油飾工藝和鎦金再現了該建築的曆史風采。做出這樣決定的理由除了美觀外,出彩對保護傳統工藝、延長曆史材料和建築本身壽命及促進科技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與海口有人種、曆史、文化等多種淵源關係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其騎樓一直采用靚麗的顏色。“中國商人不熱衷商務,卻將他們的房子裝飾的稀奇古怪,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立麵布滿壁畫,色彩斑斕”,法國航海家La Favourite 1831年到達新加坡時對新加坡騎樓等建築如此評價。而且這種彩色在後期修複時得以保留並延續,隨業主、業態的改變而生生不息。
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城的曆史建築修複不拒絕出彩,修複後的彩色立麵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2 海口中山路立麵修複
2.1 概述
海口中山路為東西走向的道路,東臨博愛北路,西臨新華北路,總長300餘米。兩側建築風貌協調,整體性較好。曆史上經過多次修複疊加。傳統騎樓高度多為2至3層,新建建築多為4層以上。原立麵的灰塑工藝為中西合璧。
此類灰塑實際為仿石裝飾,采用石灰,添加各種天然顏料及骨料,如磚粉,鐵黃,彩色砂(人工或天然)等製成,表麵細膩,最初興盛於16~17世紀的意大利、法國,在19世紀作為“stucco,或decorative plaster work”而流行全世界。山西元代前後的懸塑和近現代灰塑可能在工藝上存在淵源關係。
從2012年9月開始修繕的範圍是中山路騎樓建築的沿街立麵部分及街景整治。修繕主要目的是去除現有立麵混雜的附著物(含招牌及多年的牆麵雜生植物、各種金屬附著物等),重點是對結構進行加固後,采用傳統灰塑工藝對沿街立麵進行修繕,並對原有木門、窗、內廊部位加以修複,對街景進行綜合整治,做到“修舊如故”,完整展示中山路曆史風貌,提升騎樓老街的曆史和商業價值。
2.2 立麵修複理論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