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少輸為贏",其實是自我安慰的名詞!還沒出發,就認為要贏是"阿婆生孩子狠拚"--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種敗北主義之牆實在也是成功的一個阻礙。如果世界上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態,就別想在業務上有成就。
要有貴人,自己先成為貴人。什麼叫自己先成為貴人?自己願意改變,不能心存莫名奇妙的抗拒。
有一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找了好久,還是找不到工作,後來去賣汽車。其實,很多大企業的總裁幾乎都是sales出身的。林宏宗還沒創業以前,賣過12種產品。小時候還賣過冰棒,幫他媽媽賣完豬肉後,就要去賣冰棒,賣口香糖讓人家吃,這樣來賺錢。
英雄不怕出身低,不怕改變。
有的人怕改變,恐懼改變會帶來失敗。事實上,"改變不一定帶來進步,但是,進步一定從改變中產生。"
克服恐懼失敗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人開始知道自己怕改變,是因為怕失敗沒有麵子,很難看。所以人如果能夠拋棄這些心理障礙,才有可能突破困境。
第四道牆叫做"孤立自閉之牆"。這種牆也很糟糕。
你一定聽說過什麼"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很悲壯,夠悲哀。造成人生不幸原因之一就是"孤立無援"。
有位專家講人際關係時,喜歡問下麵的人:"幫你抬棺材那四位,找到了嗎?"結果都說還沒有找到。可見自己真是孤立無援,可以說是很悲哀的人生。所以孤立自閉之牆,一定要去打破,以合作代替競爭,有良好的溝通力和人際關係能力,才是成功的秘訣。所以人要能夠打破這種孤立自閉。
某位名教授,現在口才好得不得了,沒有人知道他8歲就得了嚴重的口吃。他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跟人家來往。但是,他卻有一個自我超越的想法。他說:"我雖然口吃,隻要我成績好,就沒有人敢看不起我。"所以,他拚命在學業上求表現。後來念到耶魯大學的博士, 當過國外的課座教授。教授給我們啟示是什麼?就是因為一步一步地敢踏出去演講,一步一步地敢踏也去麵對他這種嚴重的口吃,今天他才能夠變成口才這麼好的人。他如果還是照樣地把自己封閉起來,我們今天就欣賞不到教授的風采。
第五道牆叫"依賴之牆"--沒有獨立自主的個性。
一個人,碰到了困難就退縮,一碰到困難,就想到回到媽媽的懷抱裏去,這就是我們過去對孩子寵過頭的弊病。所有能夠在最困難的困境裏超越的人,我們幾乎都可以發現一個特點,這些人都能夠打破依賴之牆。
比如說鬆下幸之助先生,他從小麵臨很多苦難,身體很糟,常常病痛,個子非常瘦小。家裏窮得一貧如洗,從小什麼都做過。包括做過人家的學徒,麵包店的 店員,還做過電器行的小員工。23歲出來創業,用累積的退休金95塊錢,租了一個4.5平方米店麵?做電風扇,結果第一次就破產。但他並不氣餒!他第二年重新再來,那麼巧剛好碰到做對了。人們都開始喜歡他的產品了。所以慢慢地才增聘兩個人:一個是太太的弟弟,再加上一個小徒弟。這麼大的企業,就是從這樣的環境起來的。
要勇於獨立自主,敢於向現狀挑戰。如果鬆下當年一直當人家的學徒領薪水,同樣可以"吃得肥肥裝得錘錘,吃得飽飽等著放假,吃得很好裝得懶惰,眼睛睜開等領現金"--但是他不是。他敢於開始創造自己人生的事業與前途,結果成功了。
各位從這裏,可以發現:有獨立自主性格的人,永遠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受命運擺布。就像傅佩榮教授講過的一句話。他說:"我們人,雖然很難去改變命運,但是,卻可以改變對命運的態度。"
這就說明一個獨立自主,能夠拋棄依賴之牆的人,就有能力創造自己輝煌的人生。
最後一道牆,也是我們必須打破的心中極限,叫"好勝之牆。"也一定要打破。
事實上,再幸福的人,一生都還是會碰到很多的挫折。而這種好勝之牆每次都好勝,雞腸鳥肚,尖嘴猴腮,一定跟人家比,總要把人家比下去。"輸人不輸陣,輸陣沒有麵子!"這種人,人際關係一定爛,而且嫉妒心很強,自我中心感很強,到最後害的是自己。好勝心強的人,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患得患失。做起業務來,稍有挫折就常常鑽牛角尖。所以這道好勝之牆常常容易"失常"。
這些就是心中的極限,是我們要突破困境的障礙。這也是愛默生為什麼會說:"人心中的圍牆永遠比外在的圍牆,難以拆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