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楊鵬
近日,一個被譽為可供全國借鑒的標本——全國第一例餐飲行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武漢市餐飲行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誕生,這份合同將惠及武漢市近50萬餐飲行業從業者。據報道,這是我國目前覆蓋從業人員最多的一份工資專項集體合同,也是我國餐飲行業首次簽訂工資集體合同。
當前,很多人一看到工資集體協商,普遍還心存疑慮。群眾也總結了幾大原因:老板不願談、工會不敢談、職工不會談……總之,工資集體協商看上去挺美,但要說執行起來,又困難重重,悲觀者甚至覺得幾乎不可能。但是,武漢餐飲行業勞資雙方在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上簽了字,普通從業者因此實現最低工資上浮30%,起碼說明,工資協商是可以實現的。
在工資集體協商至今還躺在法律文本裏,眾人還在扳著手指頭數困難時,武漢餐飲行業先行一步,恰恰抓住了牛鼻子——第一,國家不再管企業的工資分配和管理;第二,分散的員工難以成為談判桌上的對手。所以,不能等,不能靠,漲工資必須要依賴工會的作用,什麼老板不願意談,職工不會談,統統都是“五嶺逶迤騰細浪”,關鍵是要有一個靠得住的、值得信賴的工會。
不可否認,現實的障礙一定存在,甚至非常強大。此前,武漢的勞資雙方就“醞釀”了將近兩年,“談判”用了將近兩個月。但所有紙麵上的討論和爭論,唯有在實踐中才能得以證明或驗證,才能真正研討出政策落地並惠及公眾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一句話,工資協商製度,隻有落地實施才有生命和意義。
當然,我們相信,餐飲行業隻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個,武漢也並非隻有一個餐飲行業需要工資集體協商,當武漢餐飲從業者通過用工荒終於喚醒了相關方麵對於這一弱勢從業群體的權利關照時,這些都不足以抹殺武漢市總工會的功勞,別的不說,《武漢市餐飲行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是集體協商一顆真正的果實,為武漢餐飲行業從業者工資上浮提供了法律依據,這值得肯定。對此,全國各地的工會組織不能對武漢同行的努力視若無睹,更不能把它看作是過眼雲煙。工資集體協商,需要下一個接力者。
工資集體協商機製已經寫入《勞動法》、《工會法》、《勞動合同法》等國家大法中,一些地方性法規對此也作了強製規定。但工資集體協商如何落地並最終惠及億萬勞動者,甚至沒有可資參照的範本和依據。但曆史已經賦予工會以重任,客觀地說,不管能否承擔得起,都已經沒有了推脫的機會。工資集體協商,注定需要探索,需要下河摸石頭,光站在岸上感歎風浪沒有意義。其實,有時候,走過了才知道,克服困難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費勁——這或許是武漢餐飲行業之於工資集體協商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