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你很好、很有計劃性地授權給你的下屬,他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為公司創造利潤的同時,又實現了他自身的價值。這樣,有才能的人才會心甘情願為你服務,你的財富依賴著這些人才能水漲船高。
借“人”賺錢,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
在創富的路上光有雄厚的資金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善於借“人”賺錢。有時候我們要放下宿怨,化敵為友,借助對手的力量,為自己賺取財富;有時候我們還要借助名人的力量,來鋪就自己的財富之路;有時候我們還可以站在富人的肩上,讓我們的財富累積更上一層樓。
化敵為友,借對手賺錢
生意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化敵為友,實現共同的利益。在現代的商業競爭當中,如果能化敵為友,像胡雪岩幫助王有齡化解宿怨,共同賺錢那樣,走共同發展的道路是可取的。
王有齡是胡雪岩的老朋友,這一天他去拜見巡撫大人,巡撫大人卻說有要事在身,不予接見。王有齡之前與巡撫關係一直較好,以前每次去巡撫都是馬上召見,這次不知何因不予召見,故王有齡找到胡雪岩共商原因。
胡雪岩與巡撫手下的何師爺是故交,於是問他打探緣由。
原來,巡撫黃大人聽表親周道台一麵之詞,說王有齡所治湖州府今年大豐收,獲得不少銀子,但孝敬巡撫大人的銀子卻不見漲,可見王有齡自以為翅膀硬了,不把大人放在眼裏。巡撫聽後,心中很是不快,所以就給了王有齡一些顏色。
問題出在周道台身上,而這周道台與王有齡以前曾有過官場上的一些過節,一直懷恨在心,便在巡撫跟前經常參王有齡。
原因查明後,如何處理,王有齡犯難了,要知道這官場上是十個說客不及一個戳客,有周道台這個災星在巡撫身邊,早晚會出事。
胡雪岩勸老友先莫焦躁,待他打探一下情況再從長計議,當夜便花重金去向何師爺打探了周道台的情況,希望能找到蛛絲馬跡,不料還真抓住了一些把柄。
原來,這些天周道台財迷心竅,為了拿到大概十餘萬兩銀子的回扣,居然瞞著巡撫與浙江藩司共同購船,且不說這藩司與巡撫向來不合,僅越職僭權一罪就夠他受的。
王有齡聽後大喜,主張告訴巡撫,胡雪岩卻認為萬萬不可,生意人人做,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如果斷了別人的財路,那得罪的可不是周道台一人。
最後商議恩威並濟。
一則派人在周道台院中塞一封信,信中記載周道台的種種劣跡以及近期購船一事,由何師爺曉以利害,動以大義,最後出謀劃策讓其與藩司劃清界限,以免做了事發後的替罪羊,然後尋一巨商共同購買船隻,回扣仍然拿,再上報巡撫,把所有的風險一並化了。
二則讓何師爺向他點明王有齡、胡雪岩可以為他出資。
周道台被他點透,想想確實無路可走,於是次日淩晨便來到王有齡府上。王有齡虛席以待,聽罷周道台的來意,王有齡沉吟片刻,道:“這件事兄弟我原不該插手,既然周兄有求,我也願意協助。隻是所獲好處,分文不敢收,周兄若是答應,兄弟立即著手去辦。”周道台一聽,還以為自己聽錯了,趕緊聲明自己是一片真心。
兩人推辭半天,周道台無奈隻得應允了。於是王有齡到巡撫衙門,對巡撫稱自己的朋友胡雪岩願借資給浙江購船,事情可托付周道台辦。巡撫一聽又有油水可撈,當即應允。
周道台見王有齡做事如此厚道大方,自覺慚愧。辦完購船事宜後,親自到王府負荊請罪,兩人遂成莫逆之交。
胡雪岩一向認為生意場中,無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處都是敵人,既然是過獨木橋,都很危險,縱然我把你擠下去,誰又能擔保你不能濕淋淋地爬起來,又來擠對我呢?冤冤相報,何時是個頭?既然大家圖的都是利,那麼就在利上解決吧。他這樣善於化敵為友的生意理念讓他贏得了很多賺錢的機會。
借助名人,成就自己
借助名人的效應,成就自己的財富。也是很多投資者慣用的手段,以此來營造出強大的聲勢,從而賺取更多的利益。下麵這位書商借助總統來大發其財的例子,不得不讓我們佩服。
一位商人積壓了一大批滯銷書,當他苦於不能出手時,一個主意冒了出來:給總統送一本。於是,他三番五次向總統去征求意見。總統每天忙於政務,哪有時間與他糾纏,為了敷衍,便隨口而出:“這本書不錯。”於是商人便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書在短時間內就兜售一空。
時間不長,這個商人又有賣不出去的書,他便又送了一本給總統。總統鑒於上次一句隨意的話讓他發了大財,想奚落他,就說:“你這書糟糕透了。”商人聞之,依然是滿心歡喜,回去以後又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有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搶購,書又兜售一空。
第三次,商人又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教訓,便不予作答而將書棄之一旁,說了句:“我不下結論。”他想看看這家夥還能倒騰出什麼來。不想商人離開後又大做廣告:“現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一搶而空。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大發其財。
事實上,在商場上有很多這樣借助名人成功的案例。在投資上我們要善於學習富人的這種理念,借助名人的力量來為自己創造財富。
借富人的力量,攀登財富的高峰
我們在投資創業之初,難免會遇到資金不足,設備不全,技術力量單薄,原材料短缺,市場範圍狹窄等困難,此時如果與資金雄厚的人聯合起來。通過與富人的聯合、借助富人的力量,就可以攀登財富的高峰了。
張浩然是一位新加坡人,他並沒有什麼學曆和金錢,但是他有善於企劃的能力。有一天,他接到從德國寄來的商品目錄,其中有一種新開發的新型滌綸紡織機器,對於新機械他比別人內行,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良機。他立即開始行動,詳細調查了新加坡的羊毛紡織工廠,了解到應用這種新機器生產成本大約降低4/5,而且生產效率可以成倍增長。但是他並沒有向新加坡人推銷這種新機器,而是帶著這項新產品的目錄和經營紡織工廠的新構想,去找一位富商李洪波先生。李先生對紡織業本是一竅不通,但經張浩然的企劃和說明之後,也感到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他立即同意開一家紡織工廠,從德國進口四台機器,並請張浩然當總經理。張浩然從原來默默無聞的事務員,搖身變成了大工廠的經營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