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偉大轉折的前夜(1 / 1)

偉大轉折的前夜

紅色檔案·長征精神在貴州

作者:鄭萍

黎平會議後,中央紅軍揮師西進,1934年底,紅軍主力分別到達烏江南岸各渡口準備強渡。烏江是貴州的一道天然屏障,穀險河湍,國民黨嚴密布陣,阻止紅軍渡江,加上追兵緊咬不放,紅軍可謂是腹背受敵。而在這時,黨內關於紅軍戰略方向的爭論仍在繼續。

麵對艱難處境,“左”傾主義領導者不前,企圖不過烏江而執行原先與湘西紅軍會合的計劃。鑒於政治局內部的意見分歧會直接影響到即將進行的強渡烏江戰役,黨中央政治局不得不於1934年12月31日深夜在甕安猴場西北宋家灣宋小安住宅召開會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張聞天、王稼祥等參加了會議。會議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堅持下,再次否定了“左”傾冒險主義者去湘西的錯誤主張,重申黎平會議的正確決議,會議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命令紅軍立即渡江。這次會議還從實際上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決定》指出:“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報告”,明確決定今後部隊的軍事指揮權必須置於政治局集體領導之下,排除了博古、李德的獨斷專行和瞎指揮。進一步恢複民主集中製原則和黨對軍事鬥爭的集體領導,為開好遵義會議創造了思想條件和組織條件,是實現偉大轉折的前夜。

1935年1月1日,中軍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第二師到烏江的江界河渡河點附近查明敵情,做出戰略部署。紅二師第四團偵察中發現對岸敵人戒備森嚴,從渡口過江不可能,但是渡口上有一老虎洞腳的小路與渡口大路相通。於是,紅軍決定佯攻渡口,主攻老虎洞腳。2日上午9點,渡口方麵佯攻開始,主攻方麵紅軍首批渡江紅軍突擊隊員8名在密集的火力掩護下冒著襲人山風和毛毛凍雨,躍入烏江拉繩架橋,但由於敵人的炮火猛烈,鋪就的棕繩被炸斷,第一次強渡不成功,突擊隊員返回。

2日夜,朔風凜冽,冷雨瀟瀟。三連長毛正華帶領4名戰士,乘著趕製的三隻雙層竹筏悄悄渡河。過江20多分鍾後無到達信號,加之二、三筏到中流被風浪折回,偷渡暫停。

3日拂曉,強渡開始,渡口仍留小部隊佯攻。紅軍第二天晚上從老虎洞腳布置三隻竹筏,載著部分指戰員在密集火力掩護下渡河。當竹筏接近對岸時,前一日偷渡的毛連長等5人突然出現,配合大部隊攻擊敵人陣地。原來前一日毛連長等5人偷渡成功後發現沒有後繼部隊再過河,便決定在石岩腳潛伏下來,配合部隊3日的進攻。

中央紅軍強渡烏江。當時中央紅軍捆了60多個竹筏,江水湍急,浮橋無法固定,紅軍發明一種籮筐,裝滿石頭,沉到水底固定浮橋,這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項大發明。

1月5日清晨,關上民眾發現黔軍已逃走,紅軍已過江,過江後的紅軍在老百姓的房簷、台階上過夜,有的在道旁生火烘烤打濕的衣服。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讓曆來受匪軍欺壓的關上民眾十分感動和敬佩。知道大部隊還未過江的情況後,當地船工黃德金、宋月釗、宋吉安、黃樹連、李玉清、鄧錫成幾人合力撈起沉船,在遵義茶山關幫助紅三軍團渡過烏江。同時,當地群眾還紛紛拿出食品、物品,到關上迎接紅軍、慰問紅軍。

紅軍迅速擊退援敵,渡口守敵紛紛動搖。紅軍工兵在湍急的江麵上搭建起長長的浮橋。這樣,紅軍其餘部隊沿著浮橋渡江,主力部隊大舉進攻,敵人全線崩潰。當日下午,紅軍先頭部隊占領豬場,贏得戰役勝利。

紅軍由江界口渡河,廣大的紅軍指戰員置生死於度外,在敵人猛烈的炮火攻擊、湍急的水勢和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奮力突擊,終於突破烏江天險,為勝利攻占遵義打開了通道,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作者單位: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尹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