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會首
到了1943年下半年,戰略主動權轉到了同盟國手中,德、日法西斯已處於退卻、挨打的被動境地。如何利用戰局的勝利轉折,進一步加強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的合作和協同作戰,以便盡快打敗法西斯侵略者,並為戰後的和平和安全做出安排,便成了同盟國的主要任務,為此,同盟國首腦必須進行會商。
1943年8月19日,正在魁北克開會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致函蘇聯政府首腦斯大林。信中說:“我們現在正處於戰爭的決定性關頭,現在正是進行會晤的最適當良機。我們熱切地希望你再考慮一下這個問題。”斯大林也希望與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但由於蘇德戰爭仍在繼續,掌握戰事指揮權的斯大林不能離開莫斯科太遠。於是,斯大林建議,會議地點最遠不能超過伊朗首都德黑蘭。經過反複協商,三巨頭的正式會議定於11月底在德黑蘭舉行。同時,蘇聯政府建議,事先應確定需要討論問題的範圍,並商定必須通過的各項議題的草案。就這樣為了加強主要同盟國之間的了解和聯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並為召開首腦會議事先做好安排,美英蘇三國政府商定先在莫斯科舉行外長會議。美國國務卿赫爾代表美國出席外長會議。
外長會議中,爭論的焦點是中國問題。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已經在世界範圍內作為四大國之一對日本進行了6年戰爭。對中國來說,現在如果俄國、英國和美國在宣言中把它拋到一邊,那在太平洋地區很可能要造成可怕的政治和軍事反響。而英國對此並不熱心,蘇聯則持反對意見。但由於赫爾和羅斯福決心維護“四大國概念”,蘇聯作了讓步,同意讓中國參加《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簽字。美國立即同中國聯係,中國政府立即授權駐蘇聯大使傅秉常與美蘇英三國外長一起簽署了《中蘇美英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規定,四國將聯合行動,把戰爭進行到底,並將在戰後為締造和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繼續合作,盡快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在中國問題上,羅斯福比丘吉爾和斯大林對中國似乎更友好一些。不過,羅斯福“為中國所做的和正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美國利益考慮的。在戰爭結束後,一個親美的中國在亞洲可以監督日本,在北方可以抗衡蘇聯,在國際安全組織中也可以製約英國,這樣對美國更有利。
11月22日至26日,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在開羅舉行三國首腦會議。美英想把這次會議開成德黑蘭會議的預備會議。但是開羅會議上矛盾重重:丘吉爾要美國實行開辟第二戰場的“霸王”計劃之前,在地中海地區承擔更多的責任,羅斯福不同意;羅斯福提議任命一個美國人擔任最高司令,統率“從地中海到大西洋”的對德戰爭,丘吉爾也不同意。結果會議對中國問題倒是達成了一致看法。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應歸還中國。
11月27日,斯大林飛抵伊朗首都德黑蘭,並住進了蘇聯駐伊朗大使館。11月28日,羅斯福和丘吉爾也飛抵德黑蘭。這是第一次三巨頭會議,主要是討論和決定未來的行動計劃。英國公使館就在蘇聯大使館隔壁,來往很方便,而美國公使館離英、蘇使館有一英裏多遠,後來羅斯福拒絕了丘吉爾的邀請,卻接受了斯大林的邀請,住進了蘇聯大使館。
11月28日下午4時,英美蘇三國正式舉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羅斯福擔任主持人。他說,在三位首腦之中他最年輕,他歡迎比他年長的斯大林和丘吉爾來加入“這個家庭的小圈子”,他們的唯一目標就是贏得戰爭。會議的氣氛最初很輕鬆,可是談到具體問題時立刻沉重了起來。
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是這次會議的突出議題。雖然英美已經表示將在1944年開辟第二戰場,但丘吉爾提出了很多保留條件,會後態度仍然很消極。斯大林希望在德黑蘭會議上能把這個問題敲定。他要求盡早實施“霸王”行動計劃,合作攻打法國南部。斯大林說蘇聯將負責在國境內發動攻勢,阻止德軍從東線調到西線。羅斯福表示橫渡英吉利海峽作戰的“霸王”行動在1944年5月1日進行,但還有一些具體問題需要考慮,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怎樣使用地中海的盟軍。未來盟軍在地中海的作戰行動,也可能使“霸王”行動推遲1~3個月。而丘吉爾的態度則讓人有點擔心,他說英美很早就認識到了橫渡英吉利海峽戰役的必要性,不過,現在離1944年夏季還遠得很,應該很好地利用地中海的盟軍,他希望首先攻占意大利首都羅馬,此後還應讓盟軍進入巴爾幹作戰,為此,可能會使“霸王”行動推遲兩三個月,不過在不了解蘇聯對這方麵的看法之前,無法作出任何決定。實際上,丘吉爾非常希望讓英美盟軍進入巴爾幹作戰,以便抵消蘇聯勢力向巴爾幹的滲透。丘吉爾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不熱心沒什麼奇怪的,他曾經不止一次說過:“我們必須慎重,不要讓美英兩國青年的鮮血染紅海水,或者讓他們的屍體阻塞海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