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珍藏民國教育儀式的美麗(1 / 3)

珍藏民國教育儀式的美麗

文化

作者:王紅梅

一、古今中外“儀式”輪廓的觸摸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以仁愛為禮樂的精神內涵,認為少了仁愛之心的禮樂,隻能流於形式,甚至成了騙人的作秀和表演。翻開泛黃的曆史畫卷,仿佛看到上世紀30年代初“黨國要人”煞有介事地謁中山陵儀式,似乎聽到魯迅的《南京民謠》:“大家去謁陵,強盜裝正經;緘默十分鍾,各自想拳經。”這截取的是民國國家儀式片段,當然,魯迅對儀式中“壞人”都盡力往壞處想的揣測,是曆史使然。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儀式,總會成為一種曆史的記憶。

再看法國著名作家安東尼的《小王子》中的一段經典對白,恰恰是對“儀式”做了另一番形象生動而又淋漓盡致的解釋。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比如說,我的那些獵人們就有一種儀式。他們每星期四都和村子裏的姑娘們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一個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園去。如果獵人們什麼時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樣,那麼我也就沒有假日了。”

人生幾乎所有重要的日子都可以用儀式來度過與紀念,並成為自己和他人一份難以忘懷而永久的記憶。因而,有了這樣一種感悟——

儀式,是為生命添加的“著重號”。

學校儀式是在校園這一特定場域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的、規範的社會活動,用來定義學校日常生活中某一不平常的時刻、事件或變化。從字源上考察,“儀式”一詞本來就有示人規範之意:儀,度也,法度、準則;式,榜樣、效法,《詩經》裏就有“古訓是式”的說法。

現今,恰逢《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範(試行)》正式出爐。從2014年春季學期開始,江蘇已在全省1700萬未成年人中全麵推行“八禮四儀”,這在全國尚屬首次。其中的“四儀”指:7歲入學儀式、10歲成長儀式、14歲青春儀式、18歲成人儀式。2013年5月,江蘇省文明辦、江蘇省教育廳就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進行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僅14%的學校設文明禮儀教育專門課程,真正經常性開展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活動的學校僅占23%,家長經常關注孩子文明禮儀習慣養成和日常表現的也隻有42%左右。70%的學校對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班會課中宣講……

這些數據表明當下“儀”已缺乏,“式”更模糊,“儀式”的輪廓,需要更加清晰地鐫刻,需要讓她化為一把童年歲月的刻刀,以全新的形式進入師生的生活,彰顯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儀式,應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

二、民國時期學校儀式文化的觀想

今日“儀式”之問題,我們可與往昔比照。民國時期,中西新舊文化的激烈碰撞成為時代的新變奏,這一時期學校教育中的儀式文化展現出新的特征。解讀民國儀式的文化內核,不是為了懷舊,而是力求尋找一些為今人可用的教育資源。

民國,那是個雖經曆戰亂,人們顛沛流離,但也同時處處蘊含堅守與奮起的年代。當我們從書簡文牘中,打撈民國教育積澱後的文化,觸摸民國教育飽含的激情,靜聽民國教育回響的餘音時,不禁感歎:民國所浸潤的教育,是人性、是自然、是常識,能讓學子們在學校文化的熏陶和時代的淬煉中,開啟對生命的敏感。

民國學校已將儀式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校文化的“節氣”,關乎美好、感恩、崇高、意義和珍重,這些不同尋常的日子,構成了校園文化的一個個美妙優雅的節點,鐫刻在曆史長河中。從那些或淳樸、或自然、或莊重、或典雅的儀式中,我們沒有看到麵目可憎的管教,沒有指定和強迫,更沒有宏大磅礴的排場與空架,有的是沉靜中的大氣,透著自然與純淨,也透著平等和溫潤,是多年後流露出的、帶給學生的無限回味和童心的滿足。

其中不少學校,如天津南開、上海大同、南京東大附中(第九中學)更是成為至今尚存的百年名校,被譽為中國學校教育曆史中的常青藤。翻開它們的教育儀式畫卷,可以看到有關“全人教育”“全麵素質教育”一些古老而常新的說法。南京東大附中強調學生理論聯係實際,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廣見識、雅氣質、會思想的人。學校經常組織學生為貧寒兒童開設義塾,推行新生活教育、植樹造林、賑災濟困、籌集善款等多種活動儀式,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學校還將社會調查活動排入課表,“社會觀察和調查”成為正式課程,每月開展一次活動,組織學生,按照事前編訂的社會調查大綱進行廣泛而細致的參觀調查,然後回到學校討論,寫出調查報告並由先生批閱後評定成績。有南京九中的老校友回憶說:“所參觀的內容,由於時間太久了,很多都遺忘了,能記起的就是參觀了金陵兵工廠、南京魯大洋瓦廠、有號稱‘遠東第一’的南京永利埡廠、南京寶興機器五金工廠、麵粉廠、啤酒廠、煙草公司、火柴廠等。此外,還有北京飯店、南京孤兒院、法院、監獄、棲霞寺以及對貧民家庭生活的調查等。參觀內容豐富多彩,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當年,雖槍聲炮火、兵荒馬亂、顛沛流離,民國教育卻為國家培養了像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黃昆、鄧稼先、汪曾祺等一批享譽世界的大師精英,走出了像聞一多、朱自清、華羅庚、陳寅恪、馮友蘭、周培源、葉企孫、錢三強、潘光旦、梅貽琦等一批名師大家。

在畢業典禮儀式中,聆聽那“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的校歌,我們似乎聽到了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民國期間無錫的一所小學校裏,校歌已經唱出了近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了: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國民而非臣民、順民或草民。民國了,共和了,新的國體,需要新的國民。教育的手段是德智體全麵發展,德育為先、智育為本,體育為用。教育不僅要麵對新國民,更要麵向新世紀,麵向全世界。百年了,校園裏的歌聲飄過一百年,中國新式學校教育也已經走過了一百年。通過百年來傳唱的一係列感人的校園歌曲,我們也可以了解百年來的教育曆程,感受百年來的教育思想,想象百年來的校園生態,夢回百年來的教育儀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