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種鐵皮石斛立體栽培方法的研究(2 / 2)

2結果與分析

2.1立體栽培與地栽鐵皮石斛比較

2.1.1農藝性狀差異比較立體栽培鐵皮石斛萌蘖數、莖長、莖粗、莖節間距等性狀數值均低於地栽(平麵栽培),t檢驗結果表明,2種栽培模式鐵皮石斛莖長和莖節數差異極顯著(P≤0.01),可能與鐵皮石斛地栽薄膜覆蓋春季回溫早、秋季保溫性能好,生長季長有關;莖粗和節間距差異顯著(P

2.1.3有效成分比較多糖與浸出物是鐵皮石斛主要功效成分[2,6],2種栽培模式鐵皮石斛多糖含量和浸出物含量。

立體栽培鐵皮石斛多糖均值為27.63%,地栽為28.00%,2種栽培模式的多糖含量幾近相同;立體栽培浸出物含量明顯高於地栽,T檢驗結果存在差異極顯著(P=0.001);多糖與浸出物總量,立體栽培顯著高於地栽(P=0.025)。

2.2立體栽培模式不同層間差異比較

2.2.1農藝性狀差異比較鐵皮石斛立體栽培不同層次的萌蘖數、莖粗、莖長、莖節數、鐵皮石斛立體栽培不同層次間莖粗和節間距存在極顯著差異(P

2.2.2產量差異比較鐵皮石斛立體栽培莖鮮重、幹重,總鮮重、總幹重均呈現中間高,上端與下端低現象,但方差分析或非參數秩和檢驗,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立體栽培莖、葉折幹率自下而上增加,並存在極顯著差異(P=0.050,P=0.000),可能與立體栽培不同層次光照、濕度、通風透氣等因素相關,層次高光照充足、濕度低、通風透氣性好,有利於鐵皮石斛水分散失。

2.2.3有效成分比較藥材質量是衡量栽培方法優劣最主要的依據,研究結果表明立體栽培不同層間多糖和浸出物含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

第7,8層多糖含量明顯高於其他層次與地栽,其質量分數均值為33.38%,比第1~6層平均值高7.67%,比地栽高5.38%;第7,8層浸出物均值為14.79%,其比第1~6層平均值低2.53%,比地栽高3.41%;第7,8層多糖與浸出物總量明顯高於其他層次,其均值為48.17%,比第1~6層平均值高5.14%,比地栽高8.79%。研究結果表明,適宜的光照有利於鐵皮石斛有效成分積累。

3結論與討論

立體栽培鐵皮石斛莖長、莖節間距等性狀數值低於地栽,但立體栽培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74倍。因此,單位麵積莖、葉、總鮮重與幹重均高於地栽。供試條件下立體栽培鐵皮石斛多糖含量均值與地栽沒有顯著差異,浸出物含量、多糖與浸出物總量明顯高於地栽。

立體栽培層間多糖和浸出物含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頂端兩層多糖含量、多糖與浸出物總量明顯高於其他層次與地栽,而層間環境因子差異最大的因素是光照,說明光照可能與鐵皮石斛有效成分積累相關,開展光照強度、光質等環境因素對鐵皮石斛產量與質量的影響,對立體栽培模式的完善與規範有重要意義。此外,立體栽培通風條件好,病蟲害少,可以最大限度少施或不施農藥;栽培過程不用肥料單位麵積產量仍可達到超過地栽模式,生產的產品市場價是地栽的3~5倍,因而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2]中國藥典.一部[S].2010:266.

[3]吳韻琴,斯金平.鐵皮石斛產業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中國中藥雜誌,2010,35(15):2033.

[4]斯金平,俞巧仙,宋仙水,等.鐵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J].中國中藥雜誌,2013,38(4):481.

[5]章曉玲,劉京晶,吳令上,等.鐵皮石斛F1代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變異規律研究[J].中國中藥雜誌,2013,38(21):3687.

[6]諸燕,斯金平,郭寶林,等.人工栽培鐵皮石斛多糖含量變異規律[J].中國中藥雜誌,2010,35(4):427.

[責任編輯 呂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