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山路
生活
作者:李栓科
每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莘莘學子完成學業,輕歎一聲學海無涯書山有徑;創業者曆盡艱辛,順達彼岸,也稱之為成功登頂;仕人謀得大位,是說爬上了權力的巔峰;跌宕起伏的股市,總讓股民搭乘過山車。傳統的登山家認為“山在那裏”,登臨絕頂不僅是為了“一覽眾山小”,還在於感受“萬馬叢中取上將首級”那泰山壓頂般的快意。樂山樂水,分仁分智。
我也是好山之人,卻從不敢說自己是登山者,隻能弱弱地自言是爬山者,因為山給我的是靠近的那種苦樂感受,從沒有以臨頂為目標。同樣極致感受者也不在少數,比如許多企業家登山者,在他們的心裏,山不僅是存在,也不全是覽勝的快意,更不是生計的依托。他們視山為出世的驛站,入世的本體。每一次與山神交彙,都是一場靈與肉的對話。山崖之顛,踽踽獨行的身影,投射在萬年雪壁冰嶂上,這樣的情景在她眼裏,既無行者的浪漫,也無探險家的刺激。甚至連停滯片刻,欣賞雲端之上的迤邐都成為奢望,這就是普通人的山路。
我認識許多企業家好山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企業家王靜,她不僅創辦了著名戶外品牌——探路者,而且在危機四伏、艱苦卓絕的山路上,她已經走了許多次。單就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極高山,在8年時間內,她已經爬了7座,這是令男性專業登山家也歎服的成績。職業登山家擁山立世,登山的快意在於將足跡踏上每一座巔峰,每一次的目標都鎖定在那最高點。而王靜的登山,應該是爬山,快意在於那漫長而艱險的過程,變幻無常的雲端、撲朔迷離的冰裂、起伏不定的吹雪,能欣賞這些慘烈之美該需要多麼強大的毅力!
人對於自己的改變總是熟視無睹,隻因為我們誰也無法看見自己的背影。而有一定經曆的登山者卻能清晰地看見自己的轉變,這就是山的魅力。其實王靜在8年前,她剛剛與山接觸,興奮、緊張與恐懼同在,8年後,她已經不再有無所畏懼的衝動,山讓她沉靜。
登山者都清楚上山容易下山難的含義。所以,所有登山者,都非常在意上山時認真地鋪設每一條繩索、修築每一個冰階、鑿打每一個冰錐,並盡可能關照每一個人,那怕是素不相識者,因為他們都知道,不僅自己要由此攀爬而上,而且不管你登得多高,總有一天,自己同樣要由此下山,當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下撤時,那段繩索、那隻冰錐甚至你曾經關照過的路人,也許有時就是你唯一的救命稻草。登山者總是從其他攀爬者的正臉看見自己的背影。
能堅持登山者,既需要很高的感受性,也需要極強的耐受性。在心理學上看似二律背反的現象,卻實實在在地出現在成功登山者的身上。王靜的山路就是最典型的印證,多少次命懸一線的機會就在於敏捷的躲閃和臨危不懼的規避,雪崩突降,要不是瞬間的跳躍,隻恐怕又是一起令人扼腕歎息的災難。但凡登山者都有過放棄的念頭,寒冷和疲憊在不斷地侵蝕你的機體、摧垮你的信念,越是接近巔峰,越發感受到這兩隻魔杖的威力,隻有強大耐受力的人才可能觸摸極限。在現實生活裏,王靜是一位性格直率開朗、為人仗義、處事低調的嬌小女生,她的朋友可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在。在她的朋友圈裏,我又一次讀懂了“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條飽受爭議的諺語。
爬山走路是人人都會的行為,可我們又有幾人能視山如神?我們一生究竟能爬多高?有生理學家做過概率推理,普通人窮其一生所攀爬的高度累計起來約為自己身高的1萬倍,而王靜卻在短短的8年時間裏,單在雪山垂直攀升的高度就已經超過自己身高的一萬倍,真是青春無敵!這組稱奇的數據,還會累加,因為王靜的山路已經融入她的血管,她唯一不能放棄的就是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