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二)2
第2章 育人方法
育人的方式多種多樣,因時因人因地而異,千百年來,人類在自身的進化和發展中積累了諸多人才培養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必須認真加以借鑒汲取。下麵講的這些方法,是從前人的經驗和生活實踐中,提取的若幹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方法。在借鑒和學習這些方法時,不能簡單地模仿和照搬,一定要因時因人因地製宜,要注意對這種方式方法的消化吸收,特別是注意各種方法的交叉配套使用,這些方法在某一環境中對某些人可能是成功的,而在另一條件下對另一些人則可能需要適當的調整和改造才能奏效。這裏的關鍵是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切不可搞經驗主義,教條主義。
人才的成長之路,千差萬別;人才的培養之道,也就沒有固定模式可尋。但萬變不離其宗,人才的培養之道雖然千姿百態,其中依然有某些共同的帶規律性的東西。研究這些帶規律性的東西,對探討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無疑是有益的。
(一)順勢育人法
在美國,有一位"樹根雕刻家",善於利用樹根的天然形狀,順勢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和動物。這門獨特的藝術,給研究"人才成敗"的科普作家葉永烈予有益的啟示,寫了一篇題為"順勢成才"的文章,指出:"人才也與樹根一樣,千姿百態。不論是選拔人才的'伯樂',還是人才本身,都應具有'樹根雕刻家'的眼光,善於根據人才的特點,'順勢成才'。"
關於"順勢成才",嚴格地說,當指人才本身;對於"伯樂",應稱之謂"順勢育才"。在人才通向成功的征途上,"順勢育才"往往與"順勢成才"相輔而行。就說葉永烈所列舉的"順勢成才"的典型吧,對"伯樂"而言,皆可謂"順勢育才"的典型。對此,不妨作些分析:
著名田徑運動員朱建華,原是一個蒼白而瘦削的"綠豆芽"式的孩子。他雖具備了跳高運動員的素質--腿又細又長,俗稱"羊腿骨",卻不喜歡運動。可以設想,若無教練的發現、培育,任其自然發展,今日之朱建華,很可能是位文弱的書生。
在首都劇壇上轟動一時的"女花臉"齊嘯雲,本是外貿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她雖有"腦後音",是京劇界難得的稀才,卻把京劇當做業餘愛好,專攻英語。可以設想,若無京劇老前輩的發現,指點,這位年過四十、又有專才的婦女,豈能毅然改行從藝,突放異彩?
這些"順勢育才"的典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前輩發現之前,對已具有的成才之"勢"--"羊腿骨"、"腦後音"等,自己竟無覺察。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若無前輩的"順勢育才",所謂的"順勢成才"也就無從談起。退一步說,即使本人有所覺察而"順勢成才",若無名師的培育,難免多走歪路,甚至難以達到可以達到的水平。人才的成功,雖主要在於人才的自我努力--一般表現為"順勢成才",但"順勢育才"往往以前提或條件的方式為其輔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順勢育才"作為培育人才的一種方法,可簡稱為順勢法。
那麼,如何運用此法而"順勢"育才呢?這還得從"腦後音"、"羊腿骨"談起。這些成才之"勢",較為獨特,很可能因此給人予錯覺:把它們視為藝術界、體育界的特例,甚至歸結為某些人的得天獨厚,望"勢"興歎。若有這種看法,就會在無形之中束縛自己識"勢"的眼力。其實,各個領域各有其"腦後音"、"羊腿骨",隻是表現的形態不盡相同罷了。以科技界為例,居裏夫人的"非凡的好奇心"、達爾文的"精細的觀察力",堪稱為科技人才的"音"、"骨"。不論是生理上的"腦後音"、"羊腿骨",還是思維上的好奇心、觀察力,皆是先天稟賦與後天錘煉的綜合效應,尤以後者為重。所以,從實質上看問題,"音"、"骨"等成才之"勢",實乃人才在成長中逐漸形成的某些專長。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能增強識"勢"的眼力,敏銳地發現那些以各種形態表現其成才之"勢"的潛人才。
然而,正在成長中的人才,畢竟有別於任人雕刻的樹根,具有自我雕刻的意識和能力。對這個根本性的區別有較深的認識,才有可能真正領悟"順勢"之奧妙,有效地運用此法而育才。"腦後音"、"羊腿骨"等成才之"勢",在未被本人認識之時,是靜態的,任其自然,還會自我蛻化、消失;當本人認識之後,則呈動態,化為"順勢成才"的動力,並在成才的實踐中逐步給予發展、提高。"順勢",當"順"動態之"勢"。善用順勢法育才的領導者,一旦發現某人所具有的成才之"勢",立即"完璧歸趙"--盡快讓本人意識到自己的所有。也就是說,潛人才所具有的成才之"勢",由育才者的敏銳發現轉化為被育者的自我意識。與此相應,為振興中華而成才的使命感日趨增強。兩者的有機結合,方能實現這個轉化。
造"勢"之後,就涉及到如何"順"的問題了。這都是些育才上的技巧,因人而異,相機行事,很難一概而論。但若把成才之"勢"喻為一股激流,就可概括為如下幾點:一是指導其主流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二是引導其支流彙合到主流中去;三是疏導其前進的渠道;等等。其中的具體做法,難以贅述,可在育才的實踐中逐步揣摩、掌握。
綜觀育才上的順勢法,實乃起勢法--起動潛人才的成才之"勢",讓其自我雕刻。所以,凡用此法育才者,要始終著眼於"勢","順"其"勢"作些必要的指導。至於一刀一錘的運用,盡可以任其自行發揮。惟其如此,方能"雕刻"成不是"如生"而是"有生"--富有生氣、善於創造的人才!
案例賞析:王維苦心育韓幹
著名的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字摩詰,原籍祁,後隨父遷居蒲州。他17歲時就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詩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即"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外,遍插茱萸少一人"。20歲寫了長詩《洛陽女兒行》;21歲中進士,擔任了掌管音樂的"大樂丞"。以後官職不斷升遷,最後做到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他在繪畫方麵,有一超越前人的"絕技":對於山水畫,以前的吳道子著重於線條的勾勒,對於色彩特別是線條和色彩的結合,似乎並不注意。展子虔、李思訓等工細嚴整,特別注重色彩,給人的印象是色彩異乎尋常的絢爛、華麗。而王維不施色彩,專用墨的濃淡渲染而成。這一水墨畫效果,不但顯得清幽淡遠,而且很適於表現山川煙潤的神韻,別有一種灑落的情趣,更富有詩情畫意。所以宋代才子蘇東坡稱讚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晚年時居住在藍田別墅。在那裏,他欣賞農村風光,賦詩作畫。一天,王維正在描繪一幅山水畫,突然從院子裏傳來一陣喝斥聲。他出門一看,原來是家人們正圍住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斥責。"怎麼回事?"王維問。管家忙跑過來解釋:"這孩子是酒店來送酒的,不知好歹,在地上亂畫。"王維一聽"亂畫",不由得湊過去看。隻見小孩以碎石作筆,在地上畫了不少人物,還有車馬之類,雖不嚴謹深刻,倒也形象動人。王維一詢問,才知道這位孩子名叫韓幹,是酒店的小夥計。他酷愛學畫,便趁剛才送酒等人的機會,把來途所見畫了下來。王維把他略加打量,認為他雖然幼稚,但頗為機靈,又如此用心、好學,便把他領到自己的畫室,讓他參觀各種畫幅,還問了他一些繪畫方麵的事。韓幹如旱苗得雨,如饑似渴地吞看著每幅作品,還一再表示他大開眼界。王維很喜歡他,就問他願不願意跟隨自己學畫。韓幹感到喜從天降,眼含熱淚,俯地而拜,還說了些感謝與不負師望的話。隨即,韓幹辭去了酒店的差使,搬到王維院中。
王維對韓幹寄托著很大希望,把自己多年來的繪畫經驗毫無保留地一一傳授給他。韓幹憑其聰明才智和異常的勤奮,在不少方麵漸漸表現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氣勢。王維十分滿意,就又把他推薦給大名鼎鼎的畫馬專家曹霸,讓他進一步深造。十多年後,韓幹的畫馬藝術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唐代,封建統治階級養馬的風氣極盛,唐太宗、唐玄宗也都特別喜歡養馬。據曆史記載,當時皇帝的馬廄內所養的名馬就有40多萬匹。皇帝特地配備官員,專門飼養和管理這些馬匹,並讓許多畫家為這些馬畫像。韓幹畫馬的名聲傳到唐玄宗耳中,玄宗馬上把他召入宮中,並讓他向宮廷畫馬名家陳閎學習畫馬。但韓幹深受王維和曹霸的影響,學會了寫生,也注重寫生,所以並沒有照著做。唐玄宗問他原因,他說:"我有我的老師。皇上馬廄內的許多馬就是我的老師。"不久,韓幹創作了《牧馬圖》和《照夜白》。前者的左上角後有宋徽宗趙佶書寫的"韓幹真跡"的題署。解放前一直為故宮博物院收藏,解放前夕被蔣介石劫往台灣。後者也獨步當時,流傳至今,成了價值連城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