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2
盡孝要及時,親情經不起等待
佛心智語:
感念父母的恩情,就要及時行孝,“死孝”再隆重,也安慰不了已經逝去的人,不要讓行孝不及時成為終身的遺憾和悔恨。
佛典中說:“人身難得,不單在是非、對錯、善惡等相對的分別裏;必須深入到相對中去認識,去了解,建立起正知正見;然後,才能將行為的缺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這就是教導我們珍惜眼前擁有的,珍惜自己及他人的所得,這樣就能夠多到不動心、不掠奪。於己於他,都是大大有益的。這樣,一個人必能將做事的障礙突破,轉煩惱成菩提,轉所知成般若。
真正的珍惜不是等到失去了再懷念,而是在自己尚且擁有時,好好珍愛、愛惜。中國自古講究孝道,而這孝又分為“生孝”和“死孝”。許多人重“死孝”而不重“生孝”,甚至將“死孝”做得比“生孝”更為隆重。他們平時忽略對父母的關愛,一旦老人們去世,又自覺對不起父母或尊長,這時反倒舍得花大把銀子辦盛大的喪事,而且買墓地修祖墳,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長輩泉下有知。可是,如果“生孝”沒有盡到,“死孝”又有什麼意義呢?
佛學大師常常勸誡世人:“勸君盡力生時養,死後悲號總是空。”倘若生時不養,那麼在父母死後悲號、痛哭,於父母已毫無意義。
有個富翁捧著母親的靈位去找方丈,請求方丈為他死去的母親做一場法事,要求寺院裏所有修行的和尚都來禱告,他還口口聲聲說:“無論花多少錢我都願意。”
方丈看著他,說:“請你告訴我,令堂大人生前做了什麼善事,我好為她寫悼文。”
富翁說:“我父親死得早,母親含辛茹苦將我拉扯大,省吃儉用供我讀書,本來日子好過點,我想把母親接過來,可還沒來得及,母親就去了。”
方丈說:“你今年多大了?工作多少年了?”
富翁說:“我今年五十有三,工作三十年了?”
方丈說:“為什麼你現在才想起來要把令堂大人接過去呢?”
富翁愣了一下,說:“我想等家裏再富一些,那時母親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方丈說:“對母親大人來說,什麼才是好日子?好吃好穿還是跟你一起生活?”
富翁低頭不語。
方丈手撚佛珠:“活著的時候不好好報答,死後何必折騰?施主還是請回吧!”
很多人總在說,等到有錢有時間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但你可以等待,父母卻不能等待。在不經意間,父母已經漸漸變老。經不起等待,不要等到想孝敬時,父母都已經亡故而讓自己空留遺憾。
父母於我們有生養之恩,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孝敬父母,是每個人都應該奉行的。每位老年人都希望在有生之年得到兒女的孝敬,在親情中頤養天年。但時下,許多年輕人與父母分開生活,另立門戶,又都忙於自己的工作,光顧著自己的家庭,雖然有孝心,卻很少有時間照料老人。他們總想等條件再好點、錢掙得再多點、孩子再大點再盡孝,然而,等到條件好一點時,老人或許已來日不多,想盡孝也可能沒有機會了。
其實,孝順父母不隻是看物質,精神贍養更為重要,多回家陪陪老人、吃一頓飯、說一會話,甚至一個電話、一個微笑、一句問候,就能讓他們開心半天,就會讓他們覺得無比溫暖和欣慰。
不要總借口自己很忙,不要總覺得父母還年輕,不要總以為我們有的是時間去表達孝心。感念父母的恩情,就要及時行孝,“死孝”再隆重,也安慰不了已經逝去的人,不要讓行孝不及時成為終身的遺憾和悔恨。
緣來不容易,緣走要珍惜
佛心智語:
茫茫人海,找到彼此的唯一,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為何要因為一點小事就傷了大和氣?
佛說:“前生要積累和修持多少緣分,才能成就一段婚姻,今生要多少寬容、體諒和關懷,才能相互扶持著走到白頭偕老。”
一個人如果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那麼他就一定能夠善待他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愛人。但現實往往恰恰相反,在遇到挫折或者內心煩亂的時候,人們最先遷怒的正是自己的親人。
於是,生活中就有了喋喋不休的埋怨、爭吵,有了傷心、煩亂。人們等到冷靜下來才發現,正吵得熱烈的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件煩心事了。
繞了一個圈子,也沒有找回想要的那份認可、那份同情、那份價值。
所以,不要爭吵。幸福不是爭吵得來的。
俗世中的人,往往執著於一時的對與錯,而不能站在另一個高度來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對與錯的真正意義。禪者正好相反,他們悟透了生命,能夠幫助人們脫離嗔怒之苦。
仙崖禪師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對夫婦在吵架。
妻子:“你算什麼丈夫,一點都不像男人!”
丈夫:“你罵,如果你再罵,我就打你!”
妻子:“我就罵你,你不像男人!”
這時,仙崖禪師就對過路的行人大聲叫道:“你們來看啊!看鬥牛,要買門票;看鬥蟋蟀、鬥雞都要買門票;現在看鬥人,不要門票,你們來看啊!”
夫妻仍然繼續吵架。
丈夫:“你再說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殺人!”
妻子:“你殺!你殺!我就說你不像男人!”
仙崖禪師:“精彩極了,現在要殺人了,快來看啊!”
路人:“和尚!大聲亂叫什麼?夫妻吵架,關你何事?”
仙崖禪師:“怎麼不關我事?你沒聽到他說要殺人嗎?殺死人就要請和尚念經,念經時,我不就有紅包拿了嗎?”
路人:“真是豈有此理,為了紅包就希望殺死人!”
仙崖禪師:“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就要說法了。”
這時,連吵架的夫婦都停止了吵架,雙方不約而同地圍上來聽仙崖禪師和人爭吵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