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知足心態——快樂心態的開始
解密知足心態
知足是知止常止的人生態度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是人的欲望永遠不知滿足的醜態。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基本信條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應明說:“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可謂真知灼見。在對待名利、榮辱等問題上,人還是知足一點好。知足了,你就不會遭受恥辱。
放縱欲望,讓它主宰你的人生,即使得到滿足了,也不是滿足,而是一種自我放逐,因為欲望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欲望,就像細菌繁殖一樣。如果我們為欲望所左右,為欲望的不能滿足而受煎熬,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滋味?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它與“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齒”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無論擁有多少財富,無論權勢有多高,如果不知滿足,就永遠生活在爭權奪利之中,那種奔波忙碌的情形和窮人並無區別。
但我們很多時候不懂適可而止,知足知止,常常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對生前身後的功名也期待頗多。對於前生,我們會埋怨父母沒有把我們生養在大福大貴之家,對於後世,總是抱怨兒孫不能個個如龍似鳳,但我們更多的不滿足還是來自於自身。
欲望的驅使,幻想的衝動,不切實際索取,讓我們失去平和,不能知足。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超脫。
曾有過一個貪心人的故事,說是一個大臣向皇帝請求要塊封地。皇帝很慷慨,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隻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太陽落山了,大臣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貪婪是條不歸路,是因為貪。
貪不隻限於金錢,對於事物的過於執著,皆可謂貪。貪錢,是最淺顯直白的貪。但更多的貪,隱於內心,執著事業,是一份上進心,但過於執著,便是野心;執著於愛情,是一份愛戀心,過於執著,便成占有欲;執著於興趣,是一份好奇心,過於執著,就成了偏執心。
這些貪,都源於不知足,不能對欲望做到伸縮自如,反而被欲望所主宰。
誰說喜歡一樣東西就一定要得到它。為了得到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有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以致走向極端。這樣的得到便是失去。也許得到了喜歡的東西,但是在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無法計算,付出的代價是其得到的東西所無法彌補的。為了強求一樣東西而令自己的身心疲憊不堪,是很不劃算的。有些東西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近瞧的”,在欲望的美飾下,它變得無限美好。一旦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它並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麼好。如果再發現失去的和放棄的東西更珍貴,你一定會懊惱不已。有這樣的一句話“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所以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得到它並不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知足才能常樂,不想占有,就不會有太多的不平之路讓你輾轉難眠,所以,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位置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不如輕鬆地麵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
“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知足與不知足之間要把握一個度。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就是墮落和懈怠。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隻有在合適溫度下,樹木才會發芽。
《老子》也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則憂國憂民,感時憂憤;小則憂家憂己,往往都是憂多於喜,要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還就得這樣想。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工作條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歸想,未必都能一一滿足,在各種理想、願望,甚至連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為現實的時候,你就要學會承認和接受現實,珍惜所擁有的,學會知足知止,讓自己變得平和安寧。
知足就是在任何境遇前都能保持的一種平和心態,是一種知止常止的人生態度。
知足是人在自得其樂中相對地滿足
大哲人老子曾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句話對於今天有著尤其特殊的意義。縱觀今日一些落馬之人,探其原由,“禍咎”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
自老子以後,很多先哲都提倡“知足知止”的教條,這個教條也確實在緊緊地約束著中國人的行為。比如莊子就是一個清心寡欲的人,他曾告誡人們:“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王廷相則說:“君子不辭乎福,而能知足也;不去乎利,而能知足也。故隨遇而安,有天下而不與也,其道至矣乎!”呂坤也有一言曰:“萬物安於知足,死於無厭。”
由古至今,人類始終難以擺脫欲望,同時在欲望的求逐中不乏湧現出一些有明智之舉的理性人物。
希臘哲學家克裏安德,當年雖已八十高齡,但依然仙風鶴骨,非常健壯,有人問他:“誰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克裏安德斬釘截鐵地說:“知足的人。”
這句話恰和老子的“知足者富”的說法如出一轍。
曾有人問當代美國最富有的石油大王史泰萊:“怎樣才能致富?”
這位石油大王不假思索地回答:“節約。”
“誰比你更富有?”
“知足的人。”
“知足就是最大的財富嗎?”
史泰萊引用了羅馬哲學家塞涅卡的一句名言來回答說:“最大的財富,是在於無欲。”
塞涅卡還有一句智慧的話:“如果你不能對現在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你也不會幸福。”
最妙的是,羅馬大政治家兼哲學家西塞羅也曾有類似的說法:“對於我們現在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就是財富上的最大保證。”
知足者常樂。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騖遠,知足便安若止水、氣靜心平,知足便不貪婪、不奢求、不豪奪巧取。知足者溫飽不慮便是幸事,知足者無病無災便是福澤。“知份心自足,委順常自安”,這其中的玄機,就得靠自己去參悟了。過分地貪取、無理的要求,隻是徒然帶給自己煩惱而已,日日夜夜焦慮企盼,還沒有嚐到快樂之前,已飽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不貪得、不覬覦,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知足不是自滿和自負,不是裝飾,不是自謙,而是知榮辱,樂自然。真正知足,才會真正快樂。
知足就是追求淡泊之心
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們總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多幸福或滿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那就是甘願做個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飯,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這樣,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生活的快樂。
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職工作,下班按時回家,每個月領著不多不少還算說得過去的一份工資,晚上陪愛人在家裏看看電視,周末帶孩子逛逛公園,年輕的時候打打籃球,年紀大點練練太極拳,不生氣,不上火,知足常樂,長命百歲。這樣的人生可能看起來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閑適”給人帶來的滿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勞累、費心勞神追求功名利祿之人所體會不到的。所以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的權勢。功成名就從一定意義上講並不難,隻要用勤奮和辛勞就可以換取。就一般情況而言,你多得一分功名利祿,就會少得一分輕鬆悠閑。而一切名利,都如過眼煙雲,終究會逝去,人生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溫馨的家和腳下一片堅實的土地。
曠世巨作《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說過:“直到你失去了名譽以後,你才會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贅,才會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麼。”盛名之下,是一顆活得很累的心,因為它隻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我們常羨慕那些名人的風光,可我們是否了解他們的苦衷?其實大家都一樣,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世間有許多誘惑:桂冠、金錢,但那都是身外之物,隻有生命最美,快樂最貴。我們要想活得瀟灑自在,要想過得幸福快樂,就必須做到:學會淡泊名利享受、割斷權與利的聯係;無官不去爭,有官不去鬥;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時光,這樣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愜意。否則,太看重權力地位,讓一生的快樂都毀在爭權奪利中,就太不值得,太愚蠢了。
學會以淡泊之心看待權力地位,乃是免遭厄運和痛苦的良方,也是得到人生幸福和快樂的智慧所在。
擺脫欲望的束縛,輕裝上陣
貪婪到最後是水中望月
物質是生活的基礎,對物質的追求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人一旦掉進貪婪陷阱,就如同墜入萬丈深淵,萬劫不複。
以前,有一個國王,王妃為他生了一群白胖的王子,好不容易才又為他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國王對小公主疼愛有加,視如掌上明珠,舍不得稍加訓斥。凡是公主要求的東西,國王從來都不會拒絕,就是她要天上的星星,國王也恨不得為公主摘下來,點綴為彩衣。
公主在國王的嗬護縱容下,慢慢成長為豆蔻年華的少女,漸漸懂得裝扮自己。在一個春雨初霽的午後,公主帶著婢女徜徉於宮中花園。隻見樹枝上的花朵,經過雨水的潤澤,花苞上掛著幾滴雨珠,顯得愈發嬌豔;蔥鬱的樹木,翠綠得逼人眼睛。公主正在欣賞雨後的景致,忽然目光被荷花池中的奇觀吸引住了。原來池水的熱氣經過蒸發,正冒出一顆顆狀如琉璃珍珠的水泡,渾圓晶瑩,閃耀奪目。公主看得入神忘我,突發奇想:
“如果把這些水泡串成花環,戴在頭發上,一定美麗極了!”
她打定主意,於是叫婢女把水泡撈上來,但是婢女的手剛一觸及水泡,水泡便破滅無影。折騰了半天,公主在池邊等得憤憤不悅,婢女在池裏撈得心急如焚。公主終於氣憤難忍,一怒之下,便跑回宮中,把國王拉到了池畔,對著一池閃閃發光的水泡說:
“父王,你一向是最疼愛我的,我要什麼東西,你都依著我。現在我想要把池裏的水泡串成花環,戴在頭上。”
“傻孩子!水泡雖然好看,終究是虛幻不實的東西,怎麼可能做成花環呢?父王另外給你找些珍珠水晶,一定比水泡還要美麗!”國王無限憐愛地看著女兒。
“不要!不要!我隻要水泡花環,我不要什麼珍珠水晶。如果你不給我,我就不想活了。”公主哭鬧著。
束手無策的國王隻好把朝中的大臣們集合於花園,憂心忡忡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