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掩不住的古絲綢之路,從一個綠洲到一個綠洲,在漫長的歲月熔融之中,將多民族與多種文化交彙在一起,從古至今行走在這條長路上的維吾爾族人得以創造了豐富、具有天然多樣性的文學財富。隨著新世紀進入又一個十年,維吾爾族文學呈現出醒目的活力,尤其以新一代作家和翻譯家的出現為標誌,凸現了絲綢之路上的誘人綠洲,本期“維吾爾族青年作家專號”便是一次相對集中的展示。
從總體上看,這些全都出生於70後及80後的青年作家,顯然充分吸吮著前人的滋養,體現出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對世界文化的吸納,也表達著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關照,試圖用智慧之燈照亮塵世之路,同時又體現出藝術風格、創作手法的多樣化。
居住在伊犁河畔的凱賽爾•;柯尤木所寫的中篇小說《蘋果樹下的夢》,將現實與夢幻交織在一起,一次次提出對金錢、情愛,道德的思考,發出哈姆雷特式的疑問:我是誰?錢是一把烈火,現實生活的庸俗無聊,對權力金錢的奉承,物欲世界裏追尋著精神的光亮。小說通過人物巴圖爾的雙重體驗,深深觸及人的內心。《伊爾法的日記》的作者阿依努爾•;多裏坤通過一位少年的講述,描寫了在學校、家庭及相關教育方式的背景下,一位維吾爾少年的成長。作品感情純真,采用了一係列看似瑣碎但細膩動人的情節,體現出維吾爾民族熱愛知識,保護自然,扶弱濟貧,尊重禮儀等優秀品質。馬合穆提•;尤利瓦斯的小說《青蘆葦……》,充滿了維吾爾慣常的詩意,將人們帶入美麗和夢幻的境界。
阿娜爾古麗和阿舍是兩位生活在新疆之外的女作家,她們的家世及本人的經曆正是印染著多民族血統和文化的融合。從小說《左岸番茄》中,可以看到番茄因各自的欲望而栽種,不同的耕耘難免會有不同的收獲,品嚐不同的滋味。《白蝴蝶,黑蝴蝶》則是一篇耐讀的作品,阿舍用具有粗糙沙土質感同時又不乏精致的語言,描繪了一群飄動在沙漠邊緣的白蝴蝶和一群奔走於此的少年夥伴,體驗著時代和自然的風流雲散。
如果聆聽過《十二木卡姆》,或許能更好地理解艾哈買提•;玉蘇浦、熱孜古麗•;卡德爾、阿亞提努甫斯•;買買提等年輕作家的散文和詩歌,他們揭示著生命的奧妙和真諦,讚美對愛的期盼,流露對祖先的懷念,領悟自然的啟示,從他們的詩行裏,可以感受到維吾爾人所具有的詩性的思維方式,流動在血液中的熱情奔放及滄桑。
維吾爾族有著自己優美的語言文字,據初步了解,目前使用維吾爾文寫作並正式發表作品的作者已近萬人,他們的作品在新疆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具有眾多的讀者,去年創辦的《民族文學》維吾爾文版,一直得到他們的熱切關注。而母語創作的進一步傳播,有賴於一批不斷成熟和壯大的翻譯家隊伍,《民族文學》“維吾爾族青年作家專號”大多母語寫作,正是得益於譯者狄力木拉提•;泰來提、伊力亞•;阿巴索夫、麥迪娜等。
隨著絲綢之路的延伸,我們感受和親近著維吾爾族文學的魅力,猶如連接在漫漫長路上的一方又一方綠洲,帶給人們清涼和甘甜,還有葡萄架下的沉思。無疑,維吾爾族青年作家群的崛起,是絲綢之路上新的綠洲,給中國文學的畫廊增添著新的色彩、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