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一:享樂人生十觀點4-2(3 / 3)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從虛無中跳出來?輕鬆快活之道又在哪兒?

參加一些地方上的團體,再進一步尋找自己的興趣,不斷地學習等,這些方法都很不錯。

然後,去看看嬰兒和小朋友的臉,看下一代年輕人的蓬勃朝氣。也可以在棒球場或網球場打打棒球、打打網球,去感受生命的存在。

享受夢想實現的幸福。

夢想看似無形,其實是股強盛的生命力。

夢想是生活的滋潤劑,夢想是生命的活力丸。有夢想的人生,是活潑生動的,是美妙多姿的,是燦爛光明的。

*不要總想超過他人

"我就不相信我一直贏不了他!你們等著看,我很快就會將他打敗,讓他像我現在這樣,咬牙切齒!"

好勝是極正常的心理及情緒。它屬於正麵的意念及力量,能激發人潛藏的能力,推人上進向前。然而一旦過頭,便會融入其他負麵的意念,比如嫉妒、報複、怨恨、算計、謀害等,從而促成負麵的行為。

總想勝過別人,是不明智的人,因為世上有千千萬萬個人,勝過一個,前頭仍有千千萬萬個。想勝過自己,才是明智的。因為以自己為競爭對象,不會傷害自己,隻會一步步跨越自己,成就自己。

勝過別人沒什麼意義,它隻會給人帶來一時的虛榮,不能代表永遠的成功。勝過自己卻意義非凡,那表示你累積了實力,一直處在最佳的狀態。

這世界,可能被好勝這股力量打造成為天堂,可能被好勝這股力量牽引墜入地獄。當它是一股正麵的力量,景象必然欣欣向榮;當它是一股負麵的力量,人類必然紛爭不斷。

其實,每個人各有特質與天職,沒必要強過誰勝過誰。你有你的身份和角色,你隻要扮好自己,發揮出特質,履行其天職就行了。能用心、全力扮演好自己,你就已經成為最佳的角色了。

*活著真好

許多人把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以為他們就應該在自己的身旁,當我們需要他們時,他們就能隨時出現。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有位作家曾經追憶他過世的父母,作家說:"當他們在世的時候,他們並不真的存在於我的生活裏。我隻顧忙於事業,幾乎不顧及他們的存在與否。而當他們去世後,我才終於體會出父母在世時的美好。而那份美好實際上一直就存在著,隻是自己沒有發現。"

在桑頓?王爾德的劇作《小鎮》裏,有一幕墓地戲。鬼魂安慰著剛死去的女主角艾米莉。因為她仍眷戀著原來的生命和生活,希望回到過去的平常的日子。

"我不明白,"她難過地說,"這一切,我們從來不曾注意......再見,世界。再見......媽媽,爸爸,時鍾的滴嗒......媽媽的向日葵以及食物、咖啡。還有剛熨好的衣裳......睡覺和起床。嗨!人間,真是太美好了?"*記得常說"謝謝"

我們應該學著感恩,要隻想著因為要得到回饋,而是因為這原本就是該做的事--這樣會使別人感覺很好。不過我也要告訴你,在這樣的情境中,最後這些事就會回過頭來幫你的忙。雖然很難評估,但我總是相信,表達感恩在我成功的生活與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寫成百上千封的感謝卡,打過幾百個的電話,隻為了謝謝某些人的幫忙。我知道我有時可能把事情弄砸了,但我還是想在適當的時機向人說謝謝,久而久之,我也被人感恩的稱讚為"惟一一個願意花時間表達謝意的人"。

人們會記得、也喜歡別人的感恩。當你需要幫忙,或是需要一些建議時,過去你常感恩的人通常會回過頭來幫你的忙。這會讓別人願意幫助你,幫你成功。同樣的,那些接受你真誠感謝的人,也總是很寬容的。他們會無視於你的錯誤與失敗,毫無要求地原諒你。用不著說,這會讓你的生活更容易、更沒有壓力。仔細想一想,在你的工作領域中是否有人值得感謝?如果有,你還等什麼呢?*借用別人的智慧

借用別人的智慧,也可以使借用者和被借用者之間產生一種親密感,這對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大有好處的。

很多成功的人都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像有些公司就專門聘用高級顧問,做重大決策之前必先開會討論,遇有特殊事件,必找專家研究,這就是在借用別人的智慧。因此也可以說,他們因為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而得以成功,或提早成功!

因此你應該趁早培養一種"借用別人智慧"的習慣,你可以與若幹不同行業的朋友保持聯係,把他們組成一個不具形式的"智囊團"。你也可以針對自己的需要,參加各種演講、座談,而最方便莫過於讀書,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這些結晶本來就是要送給讀者的,"借用"這種智慧,豈不是太便宜、太方便了!

而借用別人的智慧來做事,不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還可以使你避免主觀、武斷!主觀、武斷雖然可能做出大事,但失敗的幾率相對也大,這也是一些自視為強者,不聽他人之言者最大的悲哀!

總之,這種"借用"並不一定要履行一個"借"的手續,有時你可以隨手去"拿"。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不要讓生活所累

如果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經濟情況,也許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理態度。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所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根據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的說法,哲學的精華就是:"一個人生活上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小對外來事物的依賴。"羅馬政治家及哲學家塞尼加也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

且讓我們記住,即使我們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隻能吃三餐,一次也隻能睡一張床--即使是一個挖水溝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們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穩。

*生命的每一天

我們看到很多人,該做的事,該度的假,該和家人共遊的承諾,一再跳票。等放假再說,等升遷再說,等發財再說,等退體再說,等心情好的時候再說。再說再說。好不容易盼到了,腦子卻一片空白,匆匆來,匆匆去,一次又一次的失落與懊悔。

想做、該做的事這麼多,何不趁現在?是,做好當下要做的事,體會當下的感覺,用心去活,這就對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失去親人,失去伴侶,我們才開始懷念他。大病住院,才發現健康的可貴。每一次的天災人禍,每一次的生離死別,往者已矣,生者痛不欲生,有的不甘不舍,有的怨歎命運,但更多的是,悔恨對方存活時,未能好好相處,留下無比遺憾。天災人禍,如果說有什麼正麵意義的話,除了"居安思危"的教訓之外,就數對"活在當下"這句話的體悟。隻不過事過境遷,還有幾人能記取教訓,好好把握當下,珍惜現有,不再荒廢生命,不再怨天憂人,不再和朋友親人嫌隙齦齬?

我們常在懊惱中度日,然後立誓,從今以後要如何雲雲,事後卻往往忘了自我的承諾,直到下一次的後悔。我很喜歡西方一句話;"要活得像明日就要死去一樣。"不是要消極度日,不是要盡情享受,不是要短視近利,不是麻木苟活。相反的,是把握當下:發揮生命價值,幫助需要幫助之人,奉獻你的愛。

*賺錢不是人生目標

朋友,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至理明言: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由此可見,金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錢隻是人們之間交換物品的媒介,人實在不應該成為金錢的奴隸,更不應該把賺錢當成人生的目標,被人們譽為"鋼鐵大王"的安德魯?卡耐基在他33歲時就使自己建立的鋼鐵公司躍升為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那一年,他在自己的備忘錄中寫道:人生必須有目標,而賺錢是最壞的目標。沒有一種偶像崇拜比崇拜財富更壞的了。

不是說,工作可以永遠不靠金錢的維持,更不是說,人們可不靠金錢而生存。金錢原該是工作的回報,而且應該是工作越好,金錢的回報越多。問題隻是,當你把注意力由工作轉向金錢之後,分散了對工作的專注,偏離了工作原來的指標,摻入了功利的雜質,為求迅速達到賺錢的目的而完成,為求較普及的市場而迎合俗眾,誤以初步的成功所賺來的金錢為終極的成功巔峰,不再追求精進,隻在淺薄的水平上重複一項初步的完成。大家可以看到,太多有天分的鋼琴學生為了教琴賺錢,而終於未能成為一位更好的鋼琴家;人們看到太多的藝人,在剛起步時的成功之後,就停留在這一階段,在舞台上蹦跳一陣之後,迅即消失。急功近利的做事態度,使人直接地奔向金錢,而無心顧及理想,更無暇完成理想。

*虛度光陰是一種過錯

在那些珍惜時間並肩負重任的人看來,不能準時是一種不可寬恕的過失。

青年在10時20分請見,但樊德比爾已經不在辦公室中了。他已赴另一個集會去了。幾天以後,青年請求樊德比爾重行會見。樊德比爾問他為何上次不準時到來?青年回答說:"先生!我是在那天的10時20分到的。"樊德比爾立刻提醒他,"但我是約你在十時來的!""是的,我知道,"青年支吾地回答:"但是20分鍾的相差,沒有什麼大關係吧!""不"樊德比爾嚴肅地說,"能否準時,是大有關係的。你不能準時,所以就失掉了你想得到的位置;因為就在那天,鐵路中錄用了一個職員了。而且容許我告訴你,青年人,你沒有權利可以這樣看輕我的20分鍾時間的價值,而勞累我在這時間中間等候你。在這段時間中,我正要趕赴另外一個重要的約會呢!"

已故的莫爾士告訴他的朋友,他將他自己的每1小時的時間,當做價值1000元。青年人都承認像莫爾士那樣的人,把自己的時間的價值,說得這樣高貴實在不為誇張;然而他們自己,卻常要虛擲寶貴的光陰。他們沒想到光陰對於自己,也許是同對於莫爾士一樣的貴重!*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一位得知自己不久於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記簿上記下了這段文字:"如果我可以從頭活一次,我要嚐試更多的錯誤,我不會再事事追求完美。我情願多休息,隨遇而安,處世糊塗一點,不對將要發生的事處心積慮計算著。其實人世間有什麼事情需要斤斤計較呢?可以的話,我會去多旅行,跋山涉水,更危險的地方也不妨去一去。以前我不敢吃冰淇淩,不敢吃豆,是怕健康有問題,此刻我是多麼的後悔。過去的日子,我實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過清醒明白,太過清醒合理。如果一切可以重新開始,我會什麼也不準備就上街,甚至連紙巾也不帶一塊,我會放縱得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來,我會赤足走在戶外,甚至整夜不眠,用這個身體好好地感受世界的美麗與和諧。還有,我會去遊樂園多玩幾圈木馬,多看幾次日出,和公園裏的小朋友玩耍。"

"隻要人生可以從頭開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感覺不到時間價值,甚至感覺不到時間存在的人肯定碌碌無為,他們的口頭常常是"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付出什麼,追求什麼,人生的"成本核算"不算複雜,但也不簡單,更可惜的是目前為止尚無此類的專門課程,大家隻好自學成才了。

*三種人生

有一天老師帶學生坐船,當船行到湖中央時,他問學生:"有一種東西,跑得比光速還快,瞬間能穿越銀河係,到達遙遠的地方......這是什麼?"學生爭著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思想!"老師滿意點點頭:"那麼,有另外一種東西,跑得比烏龜慢,當春花怒放時,它還停留在冬天;當頭發雪白時,它仍然是個小孩子的模樣,那又是什麼?"

學生一臉困惑,猜不出來。

"還有,不前進也不後退,沒出生沒死亡,始終漂浮在一個定點。誰能告訴我,這又是什麼?"學生傻了眼,麵麵相覷。"答案都是思想!它們是思想的三種表現,換個角度來看,也可比喻成三種人生。"

老師望著聚精會神的學生,繼續解釋:"第一種是積極奮鬥的人生:當一個人不斷力爭上遊,對明天永遠充滿希望信心,這種人的心靈不受時空限製,他就好比一隻射出的箭矢,總有一天會超越光速,駕馭萬物之上。""第二種是懶惰的人生:他永遠落在別人的屁股後麵,撿拾他人丟棄的東西,這種人注定被遺忘。""第三種是醉生夢死的人生:當一個人放棄努力、苟且偷安時,他的命運是冰凍的,沒有任何機會來敲門、不快樂也無所謂的痛苦;這是一個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殼漂浮於海底,不存在現實世界、也不在夢境裏......"

親愛的朋友,你們願意選擇哪一種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