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8
歇斯底裏的心理真相——癔症
【經典故事】
歇斯底裏的女孩
患者張某,21歲,某市中專生,張某從小好勝心強,對生活和自己的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但高考兩次落榜,對她的打擊很大。第三次雖然勉強榜上有名,但看到那些昔日不如自己的同學很多都考上了比自己好的學校,內心又深受刺激,憤憤不平,繼而鬱鬱寡歡。因此,雖然踏進了中等學府,但她的內心深處極其不平衡,感覺到很壓抑,行為逐漸變得很讓人費解,無所適從。有一次,她的一位好友責怪她兩句,她就把那位同學的書丟到地上,宣稱與之絕交,氣消之後,她又主動要求與之和好,弄得那位同學哭笑不得。還有一次,她高高興興地幫一位男同鄉洗被子,因為一件小事,她又大發雷霆,抓起洗好的被子,一下子扔到了樓底。其時正值五樓停水,她又抓起那位同鄉辛辛苦苦從三樓提上來的水潑個底朝天,令在場的人無不詫異。
後來,每逢她感到壓抑、心情不爽時,晚上就發出驚恐的喃喃聲,把同寢室的同學嚇醒,喊她搖她都不起作用,嚷嚷說,“胸悶”、“憋氣”;若不拉她,她就四肢打挺,自己無法坐起,繼續發出夢囈。
【心理解惑】
歇斯底裏患者的心理真相
張某患的是輕度情感爆發型歇斯底裏,情感上突然爆發和喜怒無常是這類病人的最大特點。“飛得越高,摔得越痛”,高考的落榜和學校不理想,使張某失去內心的平衡,心裏的苦悶無法發泄,於是就衝著同學和老鄉“出氣”,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內心衝突和外部壓力兩方麵直接導致疾病的產生。
癔症又稱“歇斯底裏症”,是在各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神經症,但近年來發病有所減少。在綜合醫院的心理谘詢門診中,本病也較少見,僅占全部谘詢病例的03%。
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豐富,富於幻想,善於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點。這類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會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現短暫性精神異常或運動、感覺、植物神經、內髒方麵的紊亂。這些症狀可由暗示而產生,亦可通過暗示而使之消失。
本病的發病年齡多數在16~30歲之間,女性遠多見於男性。
癔症的表現可謂多種多樣,既可有運動、感覺等障礙的類似神經係統疾病的症狀,又可有各種內髒病變的類似各科疾病的症狀,也可有短期發作的精神症狀(變態心理症狀)。可以說,癔症的表現可以模仿臨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現,因此極易誤診。已有許多最初診斷是癔症,而實際上是軀體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療的教訓。所以癔症在臨床上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難度是較大的,特別對於臨床經驗缺乏者來講,不要輕易下癔症的診斷。
【心理調節】
重建心靈家園
癔症的治療既容易也最難,關鍵是醫務人員應滿腔熱情地關心患者,幫助他們尋找發病的原因,引導患者正確地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醫生與患者共同努力的結果。癔症的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藥物等治療。
一、心理治療
1解釋性心理治療
讓患者及其家屬知道,癔症是一種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種種疑慮,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及其家屬對癔症有正確的認識,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引導患者認識病因及病因與治療的關係,應給予患者盡情疏泄的機會,給予適當的安慰或鼓勵。患者本身也應加強自我鍛煉,用理智的態度處理所麵臨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克服性格方麵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