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告別悲觀的陰雲——悲觀
小倩是一個年輕的女孩,但她並沒有同齡人的陽光,悲觀總是縈繞在她的周圍,她時常覺得生活沒有目標。最近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好像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很孤獨,周圍的環境又讓她覺得很無趣。她也想改變,但又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很消極,越來越自卑,不愛說話,於是也就顯得有些孤僻。小倩是個愛思考的人,曾用很長一段時間來思考活著的意義,但她發現自己找不到答案,她覺得很迷惘,眼看就要大學畢業了,她不知道以後的路該怎麼走。
在心理谘詢室裏,她對心理醫生說:“我從小家庭就很不幸,可以說是在同學和鄰居的指指點點下長大的。我從小心裏就充滿了自卑,很封閉、很悲觀,導致了我從來交不到朋友,別人看我外表冷漠也不敢和我交流。現在長大了,外表使我有不少追求者,也減少了很多自卑,我也愛上了一個男孩,現在是我的男朋友,可是我總是很悲觀,認為我們早晚會分開。他開始還忍著,可現在經常因為這個和我吵,我也知道自己過分了,可是就是悲觀。”
【心理解惑】
悲觀的陰雲從何而來
小倩所煩惱的正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悲觀。悲觀是一種有害的心理狀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認為,悲觀的人對失敗的看法與樂觀的人有所不同,悲觀者在看待失敗上有三個特點:
第一,時間難度上,悲觀的人把失敗解釋成永久性的;而樂觀的人則傾向於認為,一次失敗是暫時的,下次就會好了。
第二,從空間維度上,悲觀的人把失敗解釋成普遍的,如果某個階段目標失敗了,就會認為自己會在所有目標中都失敗;而樂觀的人則不會將失敗普遍化,認為某個目標沒實現隻是說明自己在這個方麵需要進一步努力,與目標無關。
第三,悲觀的人傾向於將失敗解釋為個人原因,認為隻有自己要對失敗完全負責。而樂觀的人則認為失敗雖然有個人原因,但不隻是個人的原因,有時一些無法抗拒的力量和運氣也影響著成敗。賽利格曼的理論向我們提示,隻要改變對失敗的看法,就會使他們有信心去重新麵對現實,樹立學習、生活的目標。
【心理調節】
告別陰雲,重見陽光
其實,悲觀的心態並不可怕,隻要你決定調整自己的心態,一切困難都可以克服。
1越擔驚受怕,就越遭災禍。因此,一定要懂得積極態度所帶來的力量,要相信希望和樂觀能引導你走向勝利。
2即使處境危難,也要尋找積極因素。這樣,你就不會放棄取得微小勝利的努力。你越樂觀,克服困難的勇氣就越大。
3以幽默的態度來接受現實中的失敗。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輕鬆地克服厄運,排除隨之而來的倒黴念頭。
4既不要被逆境困擾,也不要幻想出現奇跡,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5不管多麼嚴峻的形勢向你逼來,你都要努力去發現有利的因素。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到處都有一些小的成功,這樣,自信心自然也就增長了。
6不要把悲觀作為保護你失望情緒的緩衝器。樂觀是希望之花,能賜人以力量。
7當你失敗時,你要想到你曾經多次獲得過成功,這才是值得慶幸的。如果10個問題,你做對了5個,那麼還是完全有理由慶祝一番的,因為你已經成功地解決了5個問題。
8在閑暇時間,你要努力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通過觀察,你能培養起樂觀的態度,樂觀的火種會慢慢地在你內心點燃。
9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就像人類的其他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
昨夜星辰昨夜風——病態懷舊
【經典故事】
別在“如果,隻要”中生活
一個夏天的下午,一個年輕人走進一家心理谘詢診所。
“怎麼樣,年輕人,”醫生不加寒暄就說,“什麼事讓你不痛快?”對心理醫生這種洞察心事的本領,年輕人並不意外,他直截了當地告訴醫生使自己煩惱的事情。然後,醫生說:“來吧,到我的診所去。我要看看你的反應。”
醫生從一個硬紙盒裏拿出一卷錄音帶,塞進錄音機裏。“在這卷錄音帶上,”他說,“一共有3個來看我的人所說的話,當然沒有必要說出他們的名字。我要你注意聽他們的話,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這個3個案例的共同因素,隻有4個字。”他微笑了一下。
年輕人開始聽了,錄音帶上這3個聲音共有的特點是不快活。第一個是男人的聲音,顯示他遭到了某種生意上的損失或失敗。第二個是女人的聲音,說她因為照顧寡母的責任感,以至於一直沒能結婚,她心酸地述說她錯過了很多結婚的機會。第三個是一位母親,因為她十幾歲的兒子和警察有了衝突,而她一直在責備自己。
在3個聲音中,年輕人聽到他們一共6次用到4個字:“如果,隻要。”
“你一定大感驚奇。”醫生說,“你知道我坐在這張椅子裏,聽到成千上萬用這幾個字作為開頭的內疚的話。他們不停地說,直到我要他們停下來。有的時候我會要他們聽剛才你聽的錄音帶,我對他們說:‘如果,隻要你不再說如果、隻要,我們或許就能把問題解決掉!”醫生伸伸他的腿。“用‘如果,隻要’這4個字的問題,”他說,“是因為這幾個字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卻會使我們朝著錯誤的方麵,讓我們向後退而不是向前進,並且隻是浪費時間。最後,如果你用這幾個字成了習慣,那這幾個字就很可能變成阻礙你成功的真正的障礙,成為你不再去努力的借口。”
“現在就拿你自己的例子來說吧。你的計劃沒有成功,為什麼?因為你犯了一些錯誤。那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錯誤能讓我們學到教訓。但是在你告訴我你犯了錯誤,而為這個遺憾、為那個懊悔的時候,你並沒有從這些錯誤中學到什麼。”
“你怎麼知道?”年輕人帶著一點辯護地說。
“因為,”醫生說,“你沒有脫離過去式,你沒有一句話提到未來。從某些方麵來說,你十分誠實,你的內心還以此為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點不太好的毛病,喜歡一再討論過去的錯誤。因為不論怎麼說,在敘述過去的災難或挫折的時候,你還是主要角色,你還是整個事情的中心人……”
在醫生的開導下,年輕人終於意識到,自己沉浸在過去錯誤的陰影中,還沒有真正走出自我,並用積極上進的態度去改變現在的處境。醫生告訴他,他患上了嚴重的“懷舊病”,而采用“如果,隻要”這類字眼便是“懷舊”病的重要特征。
【心理解惑】
為什麼病態懷舊
懷舊本來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但社會中還有一些人以另一種方式懷舊。他們認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誌趣卻滯留在昨日,一言一行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宛如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珂德生活在當代,卻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俠於天下,結果處處碰壁。這種懷舊稱之為病態社會心理現象。
病態懷舊心理的產生有社會原因,也有主觀因素。
從社會原因來看:
1.主要是社會變遷。由於社會結構與階層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資源與利益重新分配組合,社會地位與經濟利益受到衝擊的那一部分人,極易產生失落感,但又無能為力,隻能通過懷舊的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的遺憾。
2.隨著現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規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環境無情地解體。在大城市,人們告別了四合院、胡同、裏弄,但又被困在鋼筋水泥的框架中;在鄉村,詩篇一樣的田野,不斷被公路、鐵路吞噬;工業汙染了大地;電視使世界和人們接近,卻又使人們的心靈彼此疏遠。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適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