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陽光媒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楊瀾:
追求理想與注重市場並行
提到楊瀾這個名字,我們都不會覺得陌生,頭腦中首先閃現的就是那張美麗且大方的臉龐,還有自信和知性的微笑。早在20世紀90年代,大家就記住了那樣的一張臉,那樣的微笑。人們覺得她是上帝的寵兒:從《正大綜藝》主持人到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主持人;從創辦了大中華區第一個以曆史文化為主題的衛星頻道——陽光衛視,到主持大型談話節目《天下女人》。每個身份好像都是我們平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她的身邊總是簇擁著鮮花和掌聲,但是楊瀾並沒有停下來,她還在繼續前進……
以自身優勢為武器
無可爭議,楊瀾是當今中國最出色的女性之一。她美麗、聰慧、優雅、知性,30多歲就已經擁有了一個成功的人生,實現了許多人一生都無法實現的人生夢想:從事電視工作,從《正大綜藝》到《楊瀾視線》、《楊瀾工作室》、《天下女人》;創辦了陽光衛視;作為北京2008申奧形象大使見證了北京申奧成功的那一刻……而她的精彩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
談到自己的成功,楊瀾認為那是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比較優勢,然後揚長避短,所以成就了自己。起初,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好什麼事情,在後來的實踐摸索中她逐漸認識了自我。1994年,楊瀾離開了《正大綜藝》赴美念書,原因很簡單,她發現自己並不擅長做綜藝節目。她更喜歡讀書、喜歡思考,學習能力比較強,於是她就開始做訪談節目。楊瀾認為事前準備的程度和做出的節目效果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次做節目之前她都堅持盡可能多地閱讀所有相關的資料。上過《楊瀾訪談錄》的易中天曾感歎,楊瀾是他見過的功課做得最好的主持人,因為當他說到自己書中的某一個細節時,楊瀾居然能夠立即把書翻開,找到他正在講的那個細節。
作為記者和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楊瀾認為自己還有一個比較優勢,那就是容易和別人交流。1996年,她在美國與東方衛視合作了一個節目,叫《楊瀾視線》,專門介紹百老彙的歌舞劇和美國的一些社會問題。其中有一集是關於肥胖的問題。當時,一位體重在300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楊瀾的采訪。大家可以想象,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寬度不夠,於是楊瀾就去另找椅子,親自搬過來請她坐下,然後開始與她交談。訪談結束後,她對楊瀾說:“我一直不知道中國的記者采訪會是什麼樣,但我很願意接受你的采訪。”楊瀾問她為什麼,她說:“別的記者來采訪,都是帶著事先準備的題目,在我這兒挖幾句話,去填進他們的文章裏。而你是真正對我有興趣的。”這句話給楊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意識到,不論是在鏡頭前,還是在與人交流時,你對對方是否有興趣,對方是完全可以察覺到的。你的一舉一動、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個氣場,而她恰恰能夠建立這樣一個良好的氣場,因而她覺得自己適合做訪談節目。這就是楊瀾對自己的比較優勢的挖掘。
擅長與人溝通的人應當選擇需要長袖善舞的工作,比如公關;內向愛思考的人則更應當傾向選擇一些研究性質的工作,比如工程師。很多時候你在工作中沒有辦法取得你想要的成就,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選錯了平台。
理想要與市場接軌
2000年,楊瀾在香港創辦陽光衛視,當時的她是抱著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在做這件事。然而,三年之後,由於陽光衛視虧損嚴重,楊瀾不得不轉讓大部分股權,以求公司能長期地、更好地經營下去。
陽光衛視的失敗是商業運營模式與當時的市場規則不符合造成的。頻道創辦初期,數字電視在內地開始露出可能大發展的苗頭,依托這樣的模式有針對性地宣傳是楊瀾預先設定的經營之路。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數字電視收費模式至今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以至於楊瀾的陽光衛視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走得非常艱難。那時候楊瀾很苦惱,她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在接近兩三年的時間裏,她每天工作16個小時,連懷孕的時候都還在跟人談判。從小到大,楊瀾所接受的教育就是:隻要你足夠努力,你就會成功。但後來她發現不是這樣,在大方向判斷有誤時,付出越多會越痛苦。所以一開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就不能有偏差,否則無論你怎樣努力都不會成功。
這是一個學者氣息的人在商業中的碰壁,然而楊瀾從未後悔過。在那麼艱難的情況下她創辦了大中華區第一個華語曆史人文紀錄片主題頻道,至今她都為此感到驕傲。當然,這段經曆也讓楊瀾明白,如果希望理想站穩腳跟,一定要和市場接軌,隻有在現實中才能找到一席之地,否則都是空中樓閣。
一個好的文化理想一定要有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這樣才有可能最終走向成功。
世界在變,我也要變
楊瀾把自己的事業發展階段分為中央電視台時期、出國留學時期、鳳凰衛視時期、創辦陽光衛視時期再到現在。她的每一次蛻變是必然也是偶然。就拿留學來說,一方麵是楊瀾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做綜藝節目,另一方麵是一件小事給了她很大的觸動。
“當時我在中央電視台是一名當紅的主持人,大型的活動都由我去主持。可是一件小事,卻讓我感覺到我身處的環境極其不安全。有一年春節晚會,共有6名主持,多遍彩排之後,有一位主持,導演組突然決定不用了,卻沒人去通知她。那一天,那位主持興衝衝地拿著禮服到化妝間,化妝師說沒她名字,結果那位主持黯然神傷地走了。我當時坐在一旁,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影子。我當時心想:今天,如果沒有機遇和環境的平台,有多少成功算是你努力的結果?選擇離開是因為恐懼,因為命運不在自己的掌握中。從那一刻起,我就覺得自己首先得站穩腳跟,不要沉迷在鮮花和掌聲中,要去尋找成長,去讀書。我的一些成長並不是精心安排的,隻是跟隨心裏最真切的聲音。年輕的時候不去搏一搏,什麼時候還有機會?”於是,楊瀾決定改變當時的生活狀態,掌握自己的命運。
這個世界充滿了變數,今天你擁有了鮮花和掌聲,但是它們不可能永遠隻屬於你。今天你表現卓越所有人都讚揚你,明天還會出現更出色的人,這樣你就會被眾人拋棄。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我們永遠無法掌控,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控製好自己,努力往前走。
在楊瀾以後的道路中,她時刻注意充實自己,並且根據這個時代的特點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這是楊瀾能夠一次又一次成功轉變角色的秘訣。
楊瀾帶給我們的啟示:
1.注意揚長避短,畢竟全能冠軍不是一般人能當的,做不了全能人才,我們還可以做專業人才。
2.在鮮花和掌聲麵前也要保持清醒,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一直對自己微笑,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隨時保持微笑。
3.世界唯一永恒的東西就是變化,所以你也不能一成不變。
楊瀾個人檔案:
1990年,楊瀾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獲得英美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90年~1994年,楊瀾擔任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於1994年獲中國第一屆主持人“金話筒”獎。之後,楊瀾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並獲國際事務學碩士學位。
1998年~1999年,楊瀾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創名人訪談類節目《楊瀾工作室》,並擔任製片人和主持人。1999年,離開鳳凰衛視。
2000年,楊瀾創辦了大中華區第一個以曆史文化為主題的衛星頻道——陽光衛視。自此,跨入商界。
2001年,楊瀾應邀擔任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形象大使;同年7月,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會議上代表北京作申奧的文化主題陳述。
2005年7月,在香港成立非營利機構陽光文化基金會,將她與丈夫吳征共同持有的陽光媒體投資集團權益51%無償捐給社會,同時辭去陽光媒體投資董事局主席在內的所有管理職務。
2005年,楊瀾開始主持針對中國都市女性觀眾的大型談話節目《天下女人》。
2007年,19家主流媒體聯合評選“2007年中國最美50女人”,楊瀾位居榜首。
玖龍紙業主席
張茵:“微小”的事,也能做出“巨大”的成績
如果不是“胡潤富豪榜”,恐怕國人的眼光還不會聚集到這個以前不曾聽過的名字“張茵”上麵。這個行事低調的女老板,得知自己上了“胡潤百富榜”的第一反應,是遞交了給胡潤的律師函,因為她不願上榜。後來,隨著玖龍企業在香港上市,她的神秘感才漸漸消失。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係列爭議,包括後來的“血汗工廠”。麵對這些指責,張茵沒有做出解釋。我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怎樣,我們隻知道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玖龍紙業主席張茵捐出了1000萬人民幣幫助災區重建家園。有人說,生意場是男人的戰場,而張茵卻用行動告訴我們,女子也是生意場上的一抹亮色。
化廢紙為神奇:從“微小”的事做起
提到張茵時,有人說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女人,其資產甚至超過《哈利·波特》的“母親”羅琳。而她的簡曆其實很平凡。張茵出生在東北,年幼時家境清貧,是家裏八個子女中的老大。在創業前,她在工廠做過工業會計,在深圳信托下屬的一個合資企業裏做過財務工作,還在香港的一家貿易公司做過包裝紙的業務。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造紙業幾乎是一片空白,許多品種的紙都必須從國外進口。1985年,張茵受中國一造紙廠委托去香港收購廢紙,開始涉足將稻草漿造紙改為環保造紙這個領域。很快地,她了解到內地紙張短缺的情況和巨大的市場潛力。1985年,27歲的張茵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掉國內待遇不錯的工作,帶著3萬塊錢獨自闖香港,成立廢紙收購公司。然而,正是這一決定讓她抓住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造紙原料市場的空白。
我們很多人並非缺少發現商機的眼睛,而是常常停留在暢想階段,一點點實際行動都拿不出來。而張茵則是從最微小的事情開始做起——收購廢紙,然後步步為營,終於獲得了成功。
其實,造紙業在香港並不是傳統行業,改革開放以後,內地對紙張的需求巨大,在香港通過回收,再把廢紙從香港帶到內地,借此張茵迅速擴大了企業規模。在當時的香港,從事廢紙回收行業的人地位並不高,然而張茵毫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靠著誠信經營在這個行業做出了一番成績。
也許是趕上了好時機,張茵的廢紙收購公司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1987年,張茵的公司開始和幾家造紙廠合作,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1988年,張茵在東莞建立了自己的獨資工廠——東莞中南紙業有限公司。香港畢竟隻是一個小小的島嶼,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1990年,張茵與丈夫劉名中做出決定,把事業遷往世界最大的原材料市場美國。他們在那裏建立了美國中南控股,與超市和商場建立合作的廢紙回收業務,為中國的工廠輸送可回收廢紙。當時,大量運送出口貨物的集裝箱回到中國時都是空返,細心的張茵利用這一點隻花極低的運費就把美國的廢紙運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