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孝的經典1(1 / 3)

第一卷 孝的經典1

第1章 經典重溫——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孝道讀本

《孝經》中講:“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論語》中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弟子規》中講:“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華孝道的傳承是與這些經典孝道讀本分不開的,它們不僅是青少年的啟蒙老師,更是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標。

《孝經》中的孝——做人與治國的基礎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孝經》

提到“孝道”,很多人都會聯想起《孝經》這本書。我們若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什麼是“經”?中國古代文獻典籍浩如煙海,其中有一類被稱為“經”,如“四書五經”、“十三經”、“金剛經”等。

孔子之前,文獻典籍由於戰亂、語言文字和書本材質等問題,大部分都沒有保持下來。孔子要學習古代的曆史,能夠查到的資料是非常有限的,他也常常向別人請教,很多知識都來源於口耳相傳。孔子開始辦私學的時候,常用一些古代書籍來教授學生,古代書籍便開始流傳。

孔子教授的書籍主要是三千年前的周朝到當時流傳了幾百年的著作,包括《詩》、《書》、《禮》、《易》這四本,和孔子自己編寫的《春秋》。漢代設立學館後,將這五種書並稱為“五經”。經過孔子的整理,這些書成為當時學習的權威,也就是“經”,前四本書改名為《詩經》、《尚書》、《禮記》、《周易》。

《孝經》是晚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刻石,與《論語》、《爾雅》一起加入經典係列的。

“經”即是“常”,也是“綱”,是國家民族最根本的立國精神,在古代社會往往比法律更具有約束力。我國曆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典,但是同時幾乎都沿用這些經典,因此可以說,這些經典更加穩定。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治家,保持爵祿。

值得一提的是,《孝經》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係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中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係統而詳細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穿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也聯係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從這本書的分章來看,《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身份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諸侯之“孝”要“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孝經》提出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中國自漢代至清朝的漫長社會曆史進程中,它被看做是“孔子述作,垂範將來”的經典,對傳播社會綱常和維護社會太平起了很積極的作用。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孝,他便不會以寬容之心和人相處,不會用“仁”的心態去麵對所有的人、事或物。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孝,民眾便無法擰成一股繩,國家也會因此渙散,《孝經》中的孝告訴我們,孝不僅是做人之道,更是治國之道。

十三經: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左傳》《周禮》《儀禮》《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其形成過程為:漢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為五經;唐加《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合為九經;至唐文宗開成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合為十二經;宋複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論語》中的孝——中國人的孝心共識

慈惠愛親為孝,協時肇享為孝,五宗安之日考,秉德不回日孝。

——《周書·諡法》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以上四段出自《論語》,孔子與四個學生論孝,也就是“四子問孝”。

孟懿子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時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則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認為隻要孟懿子做到不違其父之誌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是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隻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此章言外之意是說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製,其他各方麵則人的主控力所起作用較強,所以做子女的必須在其他各方麵勤勉努力表現良好,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操心擔憂。

子遊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分辨這兩者呢?

子夏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期保持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綜合“四子問孝”可知,孔子認為: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若這些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孔子的思想中,孝是最明顯的一個主題。他要求青少年首先做到孝,才能談人生誌向和美德。那他自己又做得如何呢?青少年朋友們都知道孔子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其實,他也是一個很孝順的兒子。孔子三歲時,他的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孔子的母親顏徵年輕守寡,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撫養和教導孔子之上。為了養育孔子,顏徵吃了很多苦,身體健康也損耗了,在孔子十六七歲時,她也去世了,當時的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孔子因為自己沒有機會好好地盡孝於父母,因而一提到孝的話題就非常痛心,於是常告誡弟子,一定要記住父母的生日年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的弟子宰予問孔子:“聽說父母去世了,要給他們服三年喪(古代的禮製),是不是啊?可是我覺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幹嗎要那麼長時間呢?一年也就夠了。”孔子說:“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白米飯,穿錦緞衣,你心裏安不安呢?”宰予說:“能心安。”

孔子氣得臉色發白說:“你要覺得那樣做心安,你就做去吧!一個有德行的人在守孝期間,心裏念念不忘的都是父母,吃美味也不覺得爽口,聽音樂也感覺不到快樂,所以才不那樣做。你既然心安理得,就去那樣做好了。”

宰予退出去後,孔子對大家說:“宰予說了些什麼話!小孩子生下來後,爸爸媽媽要在懷裏抱他三年,然後他才脫離懷抱。所以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宰予難道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撫嗎?”

做人首先要從根本上做起,根本樹立了,“道”就出現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就是做人的根本吧!華夏民族是一個孝的民族,這是所有中國人的共識與心聲。

《論語》:《三字經》中介紹說“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說的是《論語》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孔子的弟子記錄了孔子的一些授課內容和生活故事,例如身邊的學生向他請教什麼是孝,什麼是仁等。《論語》是最直接體現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主張的典籍,據國學家考證,《論語》不是一個人在一個時期裏麵完成的,而是由不同的人先後記述而成,最後成書在戰國初期,據今天已經有兩千四百多年了。

《弟子規》中的孝——孝順的行動指南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

提到蒙學,青少年朋友們隨口就能說出《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部蒙學經典。其實,除了這三本書之外,還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蒙學讀物,就是近幾年開始得到人們關注的《弟子規》。《弟子規》中教導人們怎麼去行孝,它是孝順的行動指南。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在山西絳州做教書先生,曆史上對他的記載很少,我們所知道的就是他一生都在鑽研《大學》、《中庸》等儒家典籍,《訓蒙文》就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弟子規》的名字是一個名叫賈有仁(或者是賈存仁)的人對李毓秀的《訓蒙文》加以修訂之後確定的。它以《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共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幼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和《三字經》、《千字文》中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不太相同,《弟子規》主要從言行上對孩子有所要求,與前二者相比,它更加具有操作性。錢文忠老師在講解《弟子規》的時候說,如果《三字經》更多的意義在於傳授文化,那麼《弟子規》所看重的則更多的是文明。一個人既要在知識儲備上有文化,也要在言行上體現出教養和文明。

《弟子規》這本書把孝悌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告訴孩子們要通過哪些規矩來體現“孝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這些是從對待父母的態度和自我要求上講如何行孝。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這些是由孝敬父母延伸到敬重兄長具體該如何做。

從上麵這兩部分的選文中可以看出,《弟子規》不像別的經典那麼關注曆史人物榜樣和道德要求,而是從問答、請安、見麵、行禮等日常生活細節來給孩子們立下規矩。其實我們看看史料,包括外國人對清朝時期中國百姓生活的描述,可以發現這些行為規範其實是深入民間的。“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這正是傳統的中國人認為最得體的舉止。“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這是培養孩子們敬畏心和自律精神的準則,即要做到“慎獨”。

在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幾章中,其所包含的行為要求雖然看起來與“孝”的關係不大,更多是側重於待人接物上,但實則是對“孝悌”的擴展,也就是一個孝子除孝敬長輩外還應該在哪些方麵自我要求、自我約束。可以說,整本《弟子規》從開頭到結尾都是中華孝子的行為指南。

三、百、千:三、百、千指的是給蒙童學習漢字、讀書知禮的三本最有影響力的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經》,顧名思義,就是按每三字來讀的一本經典,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樣三個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也便於孩童跟著大人複述、背誦。相傳,它是南宋時一位名叫王應麟的學者編寫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