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生當即想起偶爾看到的一些武學精要來,分別是:
以柔對剛
避敵之銳,不以硬對硬,在順化隨和中抓住有利瞬間擊倒對方。所謂“人剛我柔謂之走”(《太極拳論》),“極柔軟然後極堅硬”(《十三勢行功心解》),“欲剛先柔,欲揚先抑”、“柔能克剛,以退為進”、“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陳鑫著《太極拳論》)。
借力
雙方爭鬥,就是雙方力與力的轉換,落實,借敵之力乃與我之力合,對方之力反加其身,或變其力作用線,或虛其力作用點,或二者合一。這便是“機由己發,力從人借”(武禹襄語),“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佘語)。
引進落空
“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即先給對方以明確的力學結構,待對方勁力要素暴露之時,突然將自己化空,可直毀對方力根。故曰:“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打手歌》)。“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打手要言》)。“欲要引進落空,先要舍己從人,知己知彼,觸之則旋轉自如”(李亦佘)。
用意不用力
充分運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中氣貫足,精神百倍”,“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動靜緩急,運轉隨心”(陳鑫語),“意氣君來骨肉臣”(《十三勢歌》),“意氣須換得靈”、“勁斷意不斷”(武禹襄語),“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五字訣》)。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說的意思是: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
林鳳生運用以上武學原理,暗中吩咐梅若雪引開張結巴的注意力,身形陡然拔起,迅疾無比的略過眾嘍囉的頭頂,落上段徵羽所在的木杆,如猿猴般攀上頂部。
張結巴大驚,猛地一刀砍在木杆根部,隨即踢在木杠上。木杆喀喇喇一聲向沼澤中倒去。
林鳳生寶劍連揮,綁縛段徵羽的繩索斷作數截。隨即伸手攬住段徵羽的纖腰,踏著木杆掠回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