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聽得頗覺不可思議,琵琶聲能傷人當真是聞所未聞,半信半疑的道:“啊,真的這麼神奇麼?我要是能拜這位女俠為師就好了。”意思是隻要學得以琵琶聲傷人的絕技便可殺賊雪恨了。
林鳳生微微點了點頭,木然道:“我也想見她,卻不知她現在何處。”心中甚是酸楚,臉上隨之顯露出悲涼之色。
少女見她神色有異,不敢多問。兩人複又陷入沉默。
過了片刻林鳳生問道:“請問姑娘的琵琶在何處?”
少女道:“就在那邊的案上,我昨日傍晚還彈來著,唉,想不到一夜之間便發生了這麼大的變故。”說完幽幽歎了口氣。
林鳳生走到案前,果見上滿放著一把琵琶,做工可算得相當精良考究,背板為花梨木所製,覆手由象牙製作,琴頭雕有如意花紋,鑲著一顆拇指大小的翡翠。雖不及陳鳳儀的紫檀琵琶珍奇,卻也另透著一種富貴之氣。伸手抓住頸部提起豎抱於懷中,左手五指按弦,右手欲彈撥複又忍住,問道:“你了解琵琶麼?
少女學著他先前的口吻道:“略知一二。”心想:“想不到此人竟是個雅人,實在與他的身份、外貌大相徑庭。”
林鳳生點了點頭道:“那你知道琵琶是怎麼來的麼?”
少女道:“我隻知道琵琶乃是南北朝時期由印度經龜茲傳入中原的,因右手的彈奏技法而得名,正所謂“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取諧音而作‘琵琶’。”
林鳳生見她對琵琶甚是了解,心下甚是讚賞,說道:“所謂琵琶,在古時並不僅指具有梨形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正如姑娘所言,其‘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
少女聽他娓娓道來,心中又驚又喜,呆呆的望著他,雙眸中閃著異樣的光彩。
林鳳生又問道:“琵琶曆史悠久,不乏名曲,你最喜歡哪一曲?”
少女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十麵埋伏!”
林鳳生頗感詫異,道:“你一個女孩子家為何喜歡如此慷慨激越的武曲?”
琵琶曲有文曲和武曲之分,文曲一般以抒情為主,多用左手揉弦和拉弦的技巧,曲風委婉纏綿;武曲以右手技法為主,注重寫實,曲調慷慨,氣勢恢宏。
少女翹首想了想道:“我也說不出來,隻覺十麵埋伏的曲調壯麗輝煌,風格雄偉奇特,十分罕見,堪稱經典。”
林鳳生微微一笑,道:“不錯,此曲乃是根據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決戰之時,漢軍設下十麵埋伏的陣法,從而大敗楚軍,迫使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的史實譜寫而成。氣勢恢宏而悲壯,堪稱琵琶武曲之首。”
垓下決戰是曆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麵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麵。後世有人記載了名家演奏此曲時的情景:
“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落涕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少女聽到這裏已是對林鳳生敬佩萬分,不住追問自己習琵琶以來的諸多不明之處。林鳳生知無不言,一一回答。
兩人相談甚是投機,不知不覺已是夜幕降臨,有小嘍囉提了食盒送了飯菜過來。林鳳生此時對少女的身份再無懷疑,於是解開了她雙手上的穴道,讓她自行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