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見陰暗的沼澤地上空閃爍著幽光,那光亮遊移明滅,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輕拋浪擲的年華。他看見天空中一顆流星隕落下來,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喪像一支利箭射穿了老人的心髒。他記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夥伴們,他們走的是高尚、勤奮的道路,在這新年的夜晚,載譽而歸,無比快樂。

高聳的教堂鍾樓鳴鍾了,鍾聲使他回憶起兒時雙親對他這浪子的疼愛。他想起了發蒙時父母的教誨,想起了父母為他的幸福所作的祈禱。強烈的羞愧和悲傷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親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淚珠兒潸然墜下,他絕望地大聲呼喚:”回來,我的青春!回來呀!”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來了。原來,剛才那些隻不過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兒時做的一個夢。盡管他確實犯過一些錯誤,眼下卻還年輕。他虔誠地感謝上天,時光仍然是屬於他自己的,他還沒有墮入漆黑的深淵,盡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條正路,進入福地洞天,豐碩的莊稼在那裏的陽光下起伏翻浪。依然在人生的大門口徘徊逡巡,躊躇著不知該走哪條路的人們,記住吧,等到歲月流逝,你們在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蹌時,再來痛苦地叫喊:“青春嗬,回來!還我韶華!”那隻能是徒勞的了。

哲語沉思:

人生如夢如幻,生命短暫如朝露。因為看不透,所以便覺浮生苦,然不知浮生其實是一場夢,醒時做白日夢,睡時做黑夜夢,現象不同,本質一樣,夜裏的夢是白天夢裏的夢,如此而已。

世人忙忙碌碌一輩子,以為自己是清醒地做著轟轟烈烈的事情,過著風風火火的日子,其實這隻是虛夢一場。浮生一場夢,人世間的人們大都像被放養的牛一樣,由牧童牽著鼻子走。本來天地間無主宰,沒有人能夠牽著你,可你自己卻被它限製了,自己不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這就是冥頑不靈。

第117章 為健康而憂慮

我年輕時最喜歡的名言中有柏格森的一句話,所謂健康,是指對行動抱有熱情,在靈活地適應環境的同時,具有準確的判斷力、不屈的精神和最正確的認識。

這句話的確體現了這位生命哲學家的思想,他觸及活生生的生命。我曾多次拜會並與之交談的澤瀉久敬博士也說過:“所謂健康,並非隻是早晨醒來不覺得身體異常而能馬上起床,或感到精神十分清爽,而是醒來後對當天的工作立刻湧出不可抑製的熱情。這種心態才是真正的健康。”在這簡單明了的一席話中,畫龍點睛地指出健康的要素。

然而,現實似乎與這種健康觀相去甚遠。人們常閱讀保健書籍、選購天然食品、服用中藥,以至熱衷於減肥和跑步,這些都足以說明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但反過來說,這也正反映了人們對健康的無限憂慮和保持健康的願望。

“健康熱”這一新名詞概括了上述現象,也許它是未經深思熟慮的行為,但在這些現象背後,確實潛藏著現代人的一個急切願望,即竭力保持健康,擁有富有價值的人生,力圖戰勝癌症、循環係統的疾病和疑難病症。當前,許多問題擺在人們麵前,即由於平時精神過分緊張而造成的身心疲勞;對各種現代病應采取何種對策;隨著平均壽命的增長,又提出如何才能度過“充實、健康的老年”等問題。今天,要想真正健康地活下去,已顯得日益艱難。因而可以說,建立正確的健康觀,正是當前極其重要的一大課題。

有人認為,健康是指所謂“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會的健康”。而這三者又是緊密相連的。

誠然,身心的健康十分可貴,但人生是無法逃避疾病和苦難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健康”和“疾病”兩者渾然一體,這正是“生命”的實相吧。就是健康的人,到一定的年齡也會多少染上些疾病,有時也會略感身體不適。但也有許多人,即便被病魔纏身,也能完成偉大的事業。相反,也有人盡管非常健康,卻碌碌無為地虛度一生。

旺盛的生命力,猶如奔騰不息的江水,在人生和社會中,不斷形成人們每天的活動。人們可從中窺視到正確的健康觀,它與“全體”、“完成”的意義相通。在這種意義上,是否也可以說,每個人的生活目的和態度,都將受到“為健康而憂慮的時代”的嚴峻考驗呢?

哲語沉思:

我們的幸福九成在於良好的健康狀態。健康是一切快樂的源泉,沒有了健康,無論外在有多好,對我們來說都不具有任何意義。甚至於那些主體的好處,例如精神、性情、氣質等,都會大打折扣。所以,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為了財富、名利,甚至情欲以及其他歡愉而獻出自己的健康。

第118章 未見新思想

春天帶給我們的仍是那被我們看了多次、嗅了多次的花。

我們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總是翻來覆去地誦著“花與夜鶯”的主題,沒有任何新的創造。

我們隻是在舊的事物裏搜羅新的主題。這不過是在老太婆臉上蒙一塊新紗巾而已。

這裏,母親們帶來了新生的兒子,可是她們的頭腦裏卻生不出新的思想。

這裏,婦女們可以走出大門了,可是新的主題仍然不能從大腦裏走出來。

這裏,由於風俗習慣,姑娘在父親家裏成了老小姐之後才嫁出去。

這裏,媒人們正在舊思想的家裏進進出出,舊倫理比新思想更有市場。

這裏,舊觀念在老太婆的秋千上任意遊蕩,唱的仍然是老調。

這裏,靠施舍過活的人成了百萬富翁,目不識丁的人當上了局長。

盡管婦女的威風已超過了丈夫,毛拉已加入了酒徒的聚會,可是新思想和新主題卻依然沒有產生。

孩子們一生下來就像老頭子。他們睡的是舊時代的搖籃,聽的是古老的兒歌,照顧他們的是老太婆。如果我們的青年再不刮淨臉上的胡子,完全可以把他們稱為老翁。

我們把新帽子戴上頭頂,可是拒絕接受新思想;我們建造了新城市,可是住在那裏的全是老頭子,講的全是老故事。

我們在老頭們的集會上唱古老歌曲,還要這些老頭子們跳起青年人的阿丹舞。

我未能如願以償。我應該到別的地方去追求新的思想。

這種新思想與那些複古的人是不會在一起的。

如果一位80歲的老翁剛娶親,他還是個老翁。一個老人穿上件新衣,他仍然是個老人。即使他從一座舊城遷到新城,那些舊家的精神也將仍然跟他在一起。

他們的住房是新的,思想卻是舊的。雖然他們住在嶄新的房子裏,但新的思想與主題仍然產生不出來。

哲語沉思:

創新首要的問題應是靈魂的獨特和豐富。一個人靈魂中發生的事情必然會是最具個性的和最獨特的,不得不尋求相對應的最個性、最獨特的表達方式。然而,很多時候,人們都忙於享受外在的生活,追求外在目標,又有多少人是有真正的內在生活呢?

第119章 生命的四季

每當清早,我拉起用木條製成的黃色百葉窗時,都能看見她。她高聳、挺拔,永遠佇立在我窗前。秋夜,她消溶在幽暗之中,不見了,而你若相信奇跡,便會以為她走到別的地方去了,因為不見了。但剛一露出曙光,白晝的一切尚在酣睡,隱約感到清晨的氣息時,她又已出現在原處了。

我凝視著她,不禁萌生出奇思異想。她想必有自己的生活吧。又有誰知道,如果蒼天賦予我認識大自然全部完美的感官,也許我眼前會展現出一個神奇的世界。這個世界具有一切生物所固有的偉大的和渺小的感情,這些感情人是無法理喻的。然而我僅有五種感官,況且由於人類曆盡滄桑,這些感官已不那麼靈敏了。

而她生機勃勃!她日益茁壯,逐年增高。如今我得略微抬頭,才能從窗口看見她那清風般輕盈的、透亮的樹梢。可十年前半個窗框便能把她容納下。

她的枝條剛剛擺脫漫長的嚴冬,還很脆硬,猶如加熱過度的金屬。春風吹過,枝條叮當作響。鳥兒還沒在枝葉濃密的枝頭築巢。然而她已蘇醒。這是一天清晨我才知道的。

鄰居走到她跟前,用長鑽頭在她的樹幹上鑽了個深孔,把一根不鏽鋼的小槽插進孔中,以便從槽中滴出漿汁。果然,漿汁滴了出來,像淚珠那樣晶瑩,像虛無那樣明淨。

“這並不是您的白樺。”我對鄰居說。

“可也不是您的。”他回敬我。

是啊,她長在我的圍牆外。她不是我的,但也不是他的。她是公共的,確切些說,她誰的也不是,所以他可以損害她,而我卻無法對他加以禁止。

他從罐子裏把白樺樹透明的血液倒進小玻璃杯裏,一小口一小口把它喝幹。

“我需要樹汁。”他說,“裏麵有葡萄糖。”

他回家去了,在樹旁留下一個三公升的罐子,以便收集葡萄糖。樹汁像從沒有關緊的龍頭裏麵一滴一滴地迅速流下來。既然流出這麼多樹汁,那麼他破壞了多少細管喲……她也許在呻吟,她也許在為自己的生命擔憂,我不得而知,因為我既沒有第六感覺,她沒有第七感覺,更沒有第一百感覺、第一千感覺。我隻能對她憐憫而已……

然而,一個星期後,傷口上長出一個褐色的疤。她自己治好了傷口。恰恰這時她身上的一顆顆苞芽鼓脹起來,從苞芽裏綻出嫩綠的新葉,成千上萬的新葉。目睹這淺綠色的霧靄,我心裏充滿喜悅。我少不了她,這棵白樺樹。我對她習慣了。我對她永遠佇立在我的窗前已經習慣了;而且在這不渝的忠誠和習慣中,蘊蓄著一種令我精神振奮的東西。的確我少不了她,盡管她根本不需要我。沒有我,就像沒有任何類似我的人一樣,她照樣生活得很好。

她保護著我。我的住宅離大路一百米左右。大路上行駛著各種車輛:貨車,小轎車,公共汽車,推土機,自卸卡車,拖拉機。車輛成千上萬,來回穿梭。還有灰塵。路上的灰塵多大啊!灰塵飛向我的住宅,假若沒有她——這棵白樺樹,會有多少灰塵鑽進窗戶,落到桌子上,被褥上,飛進肺裏啊。她把全部灰塵吸附在自己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