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妙語:
劉備初會諸葛亮時,兩者由於是素昧平生,所以初見麵頗有一些尷尬。
劉備說:“漢室之末的皇室後裔、涿郡的愚者,早已聽說先生你的大名,如雷貫耳。昨日兩次拜見,都沒有如願,已把自己的名字留下,不知道你見到了沒有?”諸葛亮說:“我隻不過是南陽的一個普通百姓,平時養成閑散的習慣故而沒有留心。倒勞累將軍數次大駕光臨,我十分的慚愧。”喝過茶以後,諸葛亮說:“昨日已經看過你留下的書信了,可以看出,將軍你憂國憂民的心意;然而我年紀輕見識也淺薄,白白耽誤你的時間。”劉備說:“司馬德操和徐元直都十分推薦你的才能,這怎麼能是虛談呢?希望先生不要嫌棄我的地位低下,請不吝賜教。”諸葛亮說:“德操和元直都是高明的人。我隻不過是一個耕地的農夫,哪裏敢配談天下形勢?二人推薦錯人了。將軍怎麼舍棄他們二人這種美玉而來尋找我這種頑石一樣的人呢?”劉備說:“大丈夫如果擁有治國安邦的才能,怎麼能夠白白的老於山林之中?希望先生你以天下的老百姓著想,教導劉備不再愚魯。”諸葛亮說:“願意聽一下將軍你的誌向。”……
諸葛亮與劉備初見麵,兩人並不認識,所以場麵有些尷尬,巧合的是,兩人都借助自嘲作為開場白,互相試探一番之後,慢慢地熟悉起來以後,方進入正題。可見“英雄所見略同”,同時也可以知道自嘲作為一種化解尷尬的手段是多麼的常用。
古為今用:
尷尬場合,運用自嘲可以平添許多風采。當然,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具有積極因素的自嘲包含著自嘲者強烈的自尊、自愛。自嘲實質上是當事人采取的一種貌似消極,實為積極的促使交談向好的方向轉化的手段而已。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麵上是嘲弄自己,卻另有深蘊,所以,自嘲在許多場合具有特殊的表達功能和使用價值。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可能會被指責時,不妨用先發製人的方法數落自己一番。因為人心是很奇特的,當對方發現你已承認自己的錯誤時,便不好再予以責備,這就叫“巴掌不打自嘲人”。
比如言談中你無意中講了汙言穢語,對方臉色一沉,你便可以自嘲道:“哎,我真是個粗陋的人,肚子裏的髒話總消滅不了,總是自己蹦出來,還請你多多原諒。”一句話,就可以使對方不再介意。又如爭論時你有點兒激動,措詞生硬,聲音太大,對方已顯不悅。你要趕緊刹住話匣子:“對不起,我這個人容易激動,剛才真成一隻鬥雞了。”對方一定會付之一笑,忘掉剛才的不快。
如果談話中刺傷了別人的自尊心,揭到對方的隱匿傷口,那可是危險的。對方修養好的,必會緘口離開;修養差的,可能就要反過來對你進行人身攻擊。這時,你一定得求助於自嘲的辦法了,但你要努力說得幽默點兒、真誠點兒,使對方感到舒服一些。
比如,你在一個殘疾人麵前大談健康人的優勢,還提到他所無法從事的工作,他定會產生極大不滿。你可以這樣救場:“哎,話說回來,健全人未必就強。張海迪半身不遂,卻能學得一身本領,名揚天下。我這個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說話顧前不顧後,媽媽常罵我是一個二愣子,一輩子也成不了大事……”
這樣,在錯話出口之後,借助自嘲將話題轉向自己,通過對自己的善意攻擊來消除對方的怒氣,轉移對方關注的焦點,既不露痕跡地照顧到對方的自尊心,同時又巧妙地緩和了由於自己的失誤變得緊張的氣氛。
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術,因為它要你自己罵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對醜處、羞處不予遮掩、躲避,反而要把它放大、誇張、剖析,然後巧妙地借題發揮,自圓其說,博得一笑。沒有豁達、樂觀、超脫、調侃的心態和胸懷,是無法做到的。自以為是、斤斤計較、尖酸刻薄人是更難以做到的。
著名的喜劇演員葛優(禿頂)就曾經說過:“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被全國觀眾所喜愛的小品演員潘長江個子十分矮小,他卻自豪地說:“濃縮的都是精華!”
不光喜劇演員和笑星們善於運用自嘲來贏得觀眾的好評,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一位大學數學老師,雖隻有40多歲,卻像葛優一樣頭發大半禿了,露出一片“不毛之地”。以前常有學生在背後叫他禿頂老師,後來他在課堂上向同學們講明了因生病而脫發的原因,最後,還加上這樣一句自嘲:“頭發掉光了也有好處,至少以後我上課進教室裏的光線可以明亮多了。”同學們發出一片友好的笑聲,此後,再也沒有人叫他禿頂老師了。
嘲笑自己的缺點是一個人人生態度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良好修養,是一種充滿魅力的交際技巧,使自己活得輕鬆灑脫,使別人感到你的可愛和人情味,有時還能更有效地維護麵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