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論孝(1 / 1)

百善孝為先,我千字計劃的第一天就以‘孝’開頭。

自古以來,孝順這個詞在人類社會裏的比重是非常大的,上到治國理政,下到家庭和睦,都和孝字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人們總是渴望善良而摒棄邪惡,不管是善良的人也好還是邪惡的人也好,他們無不是渴望善良。而,百善孝為先就說明了一切,不管是好人也好,壞人也好,都希望孝順。

關於孝的故事多如牛毛,舉不勝舉。甚至,不光光是人類,就連動物界也有感人至深的孝順例子,比如,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然而,這些不是重點。今天我要講的不是這些孝順的例子,而是要更深一層次的了解孝順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啟發,我們應該怎樣科學的,合理的去做到孝順,使我們更好的了解我們身邊的這些簡單的道理。

在我認為,孝,應該是一種本能,人之初始,思想混沌,方不能思考,卻知父母之親,不舍其分開。待長大到六七歲,視父母為神,雖喜哭喜鬧,卻會順著父母,不敢忤逆。直到十五六歲,開始自己思考問題,才會與父母產生摩擦——逆反期。雖然摩擦不斷,但心底裏卻不舍得傷害父母,雖不及以前百依百順,卻也不敢太過放肆。直到中年,父母離去,兒女雖有自己思想,卻也孝的根死紮心底。

然而萬事都有例外,雖然人的本性是善,兒女孝順父母,父母喜愛兒女,是天經地義。但是,不乏有些心智不堅,親疏不變之輩,或是聽信讒言,或是本就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前者多出自於一些父母就是昏庸之輩的家庭,而後者多生來就是天缺,父母即使愛再深,情再切,也難以改變一絲一毫。對此,我們倒是無可厚非,雖然這兩種人我們看了都不爽利,但是畢竟在少,就像一套完整的生產線,我們不能要求它生產出來的每一樣產品都百分百合格,但是,我們應該要求它百分之98以上合格!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孝道是和睦的基本,不孝不可以成事,不孝不可以服人,不孝不可以立足。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裏我的理解與大眾有些區別,食以安為先,這裏的安,我更願意理解成安居樂業,如果沒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做不到安居樂業,如何能吃到糧食,人民吃不到糧食,就會民怨沸騰,離亡國不遠矣!可見孝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多重要。

孝很重要,那麼孝就是順麼?父母說什麼,自己聽什麼麼?孝就是給父母吃好喝好麼?不,這些不全是孝。父母的話,是應該聽,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是人,他們的話不一定都是真理。明朝第一大孝,不是別的,就是揭父親的短,當然了,這裏說是揭短,其實是指出父親的錯誤,以幫助父親改正,此為第一大孝。典故就是朱元璋的兒子指責父親的錯誤,缺點。當然了,在指責當中難免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那我們就可以說是不孝麼?恰恰相反,這才是真孝,敢於直言,才是真愛!心中有愛,就是孝。

還有一種孝,叫做愚孝,解釋就是愚不可及的孝順。孝順是好,但是光走了形式,或者不擇手段的孝順,是萬萬要不得的。有一個成語,叫埋兒奉母,這個好像還是24孝圖裏邊的,記不太清了,但是,我卻非常不讚成這種孝,我認為,這是愚孝。故事是,家裏很窮,吃不起飯,為了給母親吃,卻要把兒子活埋了,來節省糧食。這完全是喪失道德倫理的孝,是愚不可及的孝,我們是堅決抵製的。

再有就是前幾年推行中小學生給父母洗腳,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趕上,但是在我看來,這也屬於一種愚孝,孩子給父母洗腳這是孝無疑,但是,強迫別人給父母洗腳卻是不可取的。隻注重了形式,卻忽略了內涵,這種買櫝還珠的蠢事,不是孝範疇。當然,我們可以提倡給父母洗腳,願意洗的洗,不願意洗的就不用洗。當時推行這種孝的時候,我自己就出了洋相,學校老師下了命令,今天晚上誰都有給父母洗一次腳,不洗明天來了有你們好看。我放學回家後,端了一盆水給我父親洗腳,我父親死活不洗,說,我剛才在桑拿裏洗過了,你非要端個盆過來獻殷勤,誰教的你這種諂媚的爛招,被罵了一通。第二天去了學校,老師問你給父母洗腳了麼?我不能說謊,說,沒洗。結果又被臭罵了一頓,從那以後,我對洗腳都有了抗議,對形式主義都痛恨到底,堅決抵製!

在我看來,孝為百善之首,孝是善良,是仁慈,是愛心,對父母孝是孝,對世人孝也是孝,對國家孝同樣也是孝,孝不分大小,不分先後,孝是心,孝是誠,孝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