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財富獵場的逐鹿人。

“風投”,“VC”這些代表財富的字眼以及背後的那群人,對深陷金融危機中的人來說愈加神秘,同時人們也更加渴求謎底。

“VC”(Venture Capitalist)是一個專屬名詞。在中國做VC的,基本上都是海歸。這群人有兩個主要特點:首先,這些人都畢業於國外名校,有過豐富的海外工作經驗,又都在中國長大,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第二,他們對中國市場非常看好,相信做投資對中國經濟、對個人都能帶來很多好處,大家都很努力,每個人都會發奮工作。

在這樣一群人中,有兩位在資本市場上“狩獵”財富的好手,他們分別是紅杉中國的主要合夥人沈南鵬,以及IDG的全球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

“他能夠點石成金,3年間,他的‘魔法石’兩度讓傳統的大眾服務業公司顛覆納斯達克的中國概念。”這是在2006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評委們對當時的年度經濟人物沈南鵬的描述。而對於熊曉鴿,業內的評價似乎更高,他被譽為“中國引入高科技產業風險基金的第一人”、“中國信息的使者”。

這兩位能在投資領域“呼風喚雨”的人物,有著不盡相同的人生曆程。

沈南鵬出生於1967年,熊曉鴿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兩人的成長環境截然不同。沈南鵬一直生活在大都市上海,從小學到高中,一路順暢,還被保送上了上海交通大學數學係;而熊曉鴿生長於湖南湘潭,早年經曆頗為坎坷,中學畢業後還做過數年電工,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歪打正著”地進了湖南大學英語係。

大學畢業後,沈南鵬選擇了去國外求學。他最早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數學係,天性中的叛逆和求變讓他重新做了選擇,最終沈南鵬轉學去了耶魯大學商學院。對商業的敏感,也從那時起就一直伴隨著沈南鵬。

熊曉鴿則不同,本科畢業後,他的職業目標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在中科院讀完研究生後,他選擇去波士頓大學繼續深造,目的隻是讓自己的記者生涯更充實。一切似乎是命中注定,一心想當記者的熊曉鴿,卻在不經意間進入風險投資行業。

早年不同的人生經曆,導致了兩人後來投資風格的差異。沈南鵬理科出身,思維活躍,生長環境優越,敢於創新,富有激情;熊曉鴿文科背景,經過苦難的曆練,顯得成熟穩健,更追求穩紮穩打。

在投身投資領域之前,兩人都有在國外企業工作的經曆。沈南鵬從事的是與資本運作緊密相關的投行工作,這讓他進入投資領域後具有更廣闊的視野。他投資追求多點開花,能夠不斷開發出不同領域的“老大”。而熊曉鴿最初從事的是新聞媒體工作,投身投資領域後,側重於與媒體相關的TMT領域。他更追求一個領域的縱深發展,在這一領域內廣泛撒網,圍繞中心點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