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眼光十八 超常規思維:勇敢地麵對“嘲笑(1)(3 / 3)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你越重視你的錯誤,你就越容易犯錯誤,你越重視你的問題,就會有越多的問題產生?因為你的行為在服從你的注意力。當你的頭腦中充滿了混亂、矛盾、錯誤、問題時,你的注意力就會彙集於消極方麵,給你重犯錯誤製造一個思維背景。而且每一個問題或錯誤,都存在著擴大的可能性,當你對它們過於緊張,就會阻礙自己迅速找到解決辦法,使事情越來越糟。

一味地憂慮,你將隻看到錯誤和錯誤後的糟糕局麵;相反,笑待你的錯誤,放輕鬆一些,保持精力充沛,那麼你將積極地搜尋答案,力圖解決問題,尋找翻身的機會。

對錯誤保持心情愉快,並不是說你不關心或不在意犯錯,而意味著你麵對逆境,仍保持你的洞察力和進取心。美國富翁瓦利·艾瑪斯,是高美餅幹集團的創始人,在他數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曾將事業推至頂峰好幾次,也曾失敗而變得一無所有,一切得重新開始。但他從未憂心忡忡,喪失希望,他說:“不要浪費時間去擔憂,憂愁對事情毫無助益。分析當下的情況並尋求解決的辦法,任何事都是有答案的。”

在困難麵前永不低頭,在失敗麵前永不懈怠,勇敢地麵對一切,你就可以變失敗為經驗,更成功的走向財富。

如何培養超常思維

世界這麼大,什麼樣的人都有。有的人頭腦靈活、機敏;有的人則比較僵化、呆板、遲鈍;有的人思維活躍,頭腦中新點子、新念頭源源不斷,一生中作出了許多創造發明;有的人則一生默默無聞,隻會按常規想,做常規事。這反映出不同的人在思維能力上的差別。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人才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才能除了取決於知識、技能外,往往還有賴於他的思維能力,特別是超常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那麼,什麼是超常思維能力,又如何培養超常思維能力呢?

打破日常經驗的框框

先給你來個小測驗。給你一根普通蠟燭、半紙盒圖釘,要求你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把這根蠟燭安放在垂直的木板牆上。你將會如何做?

這個題目的答案有許多種,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首先把圖釘盒釘在木板牆上,然後再把蠟燭安放在圖釘盒上。

然而在實際測試過程中,許多人思索很久也沒有得到答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根據以往的經驗,把圖釘盒隻看成是裝圖釘的東西,而沒想到它還能用做蠟燭托,因為這超出了他們的經驗範圍。

我們生活在一個經驗的世界裏,大量的日常經驗使每個人對外界的刺激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反應模式,就像聽到電話:鈴一響立即就要去接,在馬路上總是靠右走。這類事我們已經習慣成自然,想都不用想。在一般情況下,經驗是我們處理日常問題的好幫手,隻要具有某一方麵的經驗,那麼在應付這一方麵的問題時就能達到得心應手。但是經驗往往會形成框框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難以想見經驗之外的現象。

有一道簡單的“動腦筋”題目:某位舉重運動員有個弟弟,但這位弟弟卻沒有哥哥。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心理學家曾拿這道題目測試了100名高中生和10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結果出乎意料,高中生答題的時間和答錯率都超過了幼兒園的小朋友。對此的解釋隻能是,在戰場上最常見的是男性,高中生有這種經驗,受到了經驗的束縛,而幼兒們沒有這種經驗,因而可以更快更準的答題。

超常思維最主要的就是突破日常經驗的框框,擺脫定勢的束縛,對事物間的聯係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超常思維常常可以使你看到事物的另一麵從而大作手腳,大撈一把。

提出與眾不同的觀念

在20世紀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的大陸是固定不變的。

1910年的一天,德國年輕的氣象學家魏格納正在看世界地圖,忽然他驚異地發現,南美洲海岸的突出部分和非洲海岸凹進去的部分非常吻合。為什麼這樣湊巧?莫非遠古的時候,這兩塊大陸本來是一個整體,後來裂開、漂移,形成現在的樣子?經過大量的艱苦研究後,魏格納大膽拋棄傳統理論,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由此引發了一場地學革命。

“大陸漂移”假說曾遭到當時地質學權威的嘲諷,但魏格納毫不動搖,堅持己見,最終贏得了勝利。這是超常思維的一個範例。

在思維領域,不少人習慣於引證權威的觀點,不加思考地以權威的是非為是非,一旦發現與權威相違背的觀點或理論,便想當然地認為其必錯無疑,這就是思維的權威定勢。這種定勢一旦形成,必將扼殺思維的活力。因此,為了實現超常思維,我們要時刻警惕權威定勢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