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是否出兵青島,並沒有像北洋國事會議裏外交總長陸宗祥說的那樣由秦浩一手遮天。
盡管英國人沒有提到過調解台海衝突的台麵下條件,但從日本人最終接受調解,放棄台灣來看,
英國人給出的補償條件不會比台灣這塊日本人苦心經營多年的肥肉差到那裏去。
稍加分析,特區安全會議的與會人員很快意識到,英國人隻有開出全盤接收德國人在東亞和太平洋的利益為條件才可能讓日本人生生的在台灣吃癟而無法發作。
所以,關於如何應對日本出兵青島和占領德國殖民的太平洋諸島,早在日本出兵前二十多天就已經有過討論。
不出兵幹預的策略幾乎無爭議的達成共識。
暗戰緬甸,南中國海衝突,收複台灣,三場外戰都是微弱損失重創敵方,特區部隊戰鬥力已經讓國際媒體吹上了天。
國內更是從北大清華的教授學生到中原大地的地主耕農,言必稱特區部隊是我“大漢天兵”,仿佛旦夕間可救苦難中華於水火。
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但凡有外國人在的地方,都組織了請願團到特區,希望特區能遣兵派將,推翻帝國主義大山,解民眾於倒懸。
但當家知道柴米貴,各工作口上的官員異口同聲的反戰。
政務長官馬曉宇反戰,政務司被接收台灣搞的焦頭爛額,秦浩又下了死命令一年內必需在製度上跟特區並軌。
建立管理機構,籌備組織選舉,馬曉宇戲稱自己現在“不是在台灣,就是在去台灣的路上”,如果不是製訂未來發展戰略的最高層會議,他甚至都會請假不來。
科技長官汪潤波反戰,幾次外戰,飛機既是戰場主力,又因為木質蒙皮結構而脆弱不堪,前線將士英勇作戰也衝抵不了高損失率,科技司在飛機換代更新技術上有著很大的壓力。
汪潤波幹脆將航空工業研究院搬到了台灣新竹縣青窩坡,以圖遠離繁華能清心寡欲的專注技術攻關。
國際事務長官賴啟明態度不置可否,幾次戰爭獲利讓他這個外交一線人員倍感說話聲粗,走路腰直。
但他也深知國際關係錯綜複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所以既希望再有斬獲,又想保住已有成果,見好就收。
保安長官陳磊反戰,做為特區軍事長官,陳磊並沒有被幾次勝利衝昏頭,相反,他深知台麵上的軍事勝利,其實更多的是台下導演對整場戰爭的控製。
做為總導演的秦浩,總能在敵人最薄弱的時間和地點以最有利於我方的方式發起戰爭,一擊得手後迅速引進國際平衡勢力調解終戰。
否則,已特區目前的總體戰力,不要說對英美,就是對日本這樣的走狗國家,一旦對方發起舉國大戰,特區將敗的毫無懸念。
這個上海灘奸商出身的最高長官似乎已經學會深入到國家利益核心去分析和思考問題,每次看起來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但結果總能全身而退。
這份對各個國家利益底線的拿捏造詣,已儼然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水平。
內衛長官周暉不用說,依舊是千年麵癱,絲毫不吐露自己的傾向,好在時間久了眾人也都習慣了他的這個隱身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