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說道:“我們的製度設計要適度領先大多數民眾的素質,適度的領先是變革的先驅,過度的領先就隻能是變革的先烈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眾從盲從到獨立的參政議政,素質能力的提高根本在於物質水平的提高,這方麵,我們任重道遠啊”秦浩對陳磊說道。
就在秦浩這唱高調的時候,新晉眾議員們憑著翻身掌權的激情,一把火燒到了秦浩本人頭上。
最初是因為土著居民們抱怨外來知識移民們壟斷和把持了特區經濟。
特區成立兩年多時間裏,外來移民不斷增多,目前已接近100萬人,且仍成加速進入態勢。
初時,土著居民又是租房又是賣水,著實發了些財。
但很快發現,這些攜帶資本和知識技能來的人正逐漸將土著居民們從高利潤的行業中逐出。
現在,連街頭開餐館都被四川來的大廚們把持,土著居民們僅剩出租房屋這一項微薄收入,而知識移民們通過壟斷行業經營,賺取的財富車載鬥量。
這種財富不平衡,直接引發了民眾對壟斷企業的憤怒,這種憤怒最終彙集到眾議院,打老虎不拍蒼蠅,矛頭直指秦浩為代表的資本大鱷。
對一個企業來說,壟斷並不是壞事;對一個地區來說,擁有在世界稱霸的企業,更不是一件壞事。
此時,狄賽爾柴油機廠,馮如航空技術公司都已經是各自行業的全球翹楚,做為投資人隱藏其後的秦浩本人更是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壟斷必然帶來高額利潤,處於壟斷階段的資本,創新激勵自然就比自由競爭階段少。
這種懈怠,也就是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昔日霸主在同後進的龜兔賽跑中落敗的根本原因。
壟斷給特區經濟帶來的,不僅僅是收益變化,還有社會的痛苦。
秦浩,狄賽爾,馮如,沙赫特等少數幾人的身家占到了特區財富的4成,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裏,絕大多數人變成了相對貧窮。
如果沒有這種移民文化下的外來精英和本土草根的衝突,特區經濟發展也會像幾個昔日全球霸主那樣,始於壟斷也終於壟斷,衰敗在自己的繁榮之中。
人人生而平等,起碼要給個發財的機會,壟斷企業把錢都賺走了,別人也就沒法混了,移民文化不允許有政治集權,當然抵製經濟壟斷更不在話下。
工人痛斥壟斷企業降低了他們的收入,地市政府則指責壟斷企業利用跨地域特點在自己地盤不納稅,新聞界也開始報導食品公司將過期甚至有毒食品賣給顧客,醫藥公司把垃圾弄成藥品等等。
一時間,壟斷企業人人喊打,史稱“覺醒運動”。
人們開始形成共識,如果限製某一個人,一個企業的貪婪,就能換來社會整體福利的提高,無疑是很劃算的。
打土豪分田地均貧富,從來是最廣大民眾的終極訴求。
而吃大戶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特區創始人,原上海灘洋行買辦,現特區首任長官,金元(特區發展)集團董事長,特區經濟最大的壟斷財閥——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