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第一個居民社區(1 / 2)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既張,國乃複興

————蔣中正

特區的建設第一步就是土地的使用,新建工廠需要土地,建設鐵路需要土地,政府手裏怎麼去找地成了秦浩思考的重點。

中國每個朝代更替的背後,核心問題都是土地所有權的變遷。

王朝初興,因為戰亂帶來的死亡和流離失所,大量的無主荒地可以讓朝廷拿來分給民眾,而地主門也忙著恢複生產,無暇他顧,社會持續自然穩定。

但隨著太平盛世,地主和豪強們開始用收買,強奪等方式兼並土地,大量的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裏。

部分民眾為這些地主做雇工,其餘的大部分民眾則失去土地又沒有新的工作而窮困潦倒。

終於混到肚子都吃不飽時,農民起義就發生了,王朝也就壽終正寢。

基於這樣的教訓,幾乎在特區成立的當日,土地精確測繪工作就在千頭萬緒的所有工作中第一個展開了。

明為精確測量,實際上就是在土地上跟地主算清楚賬,一些無主荒地被自然的收歸政府所有,地主家的土地則被精確測量,明確土地劃分。

特區政府把土地再無償但規定用途(比如必需種植橡膠,必需種植水果,除規定之休耕期外不得拋荒等)的分給農民。這樣就解決了最基礎的社會矛盾。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工業化建設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工人,這就得有辦法農業上集約生產,而釋放出剩餘勞動力來。

政府成片的建設六層小洋樓,將農民搬遷進這種洋樓構成的社區,而農民的原有土地再做為土地投資折算成股份享受這片土地開發後帶來的紅利。

這樣農民由茅草房搬進了小洋樓,又坐享土地開發紅利,大部分農民是樂於接受的。

為了幫農民在土地投資外再有財源,把離開土地後富餘出來的勞動力充分使用,每一個新建社區都配套有勞動就業保障中心,這個中心的職能就是對農民進行工廠生產技術知識培訓,然後將他們輸送到工廠做技術工人。

當特區第一個現代化社區——海景天下落成搬遷時,秦浩帶著特區政府全部高層管理人員和企業顧問來這裏視察工作和召開現場辦公會。

工作人員介紹,這裏原是瓊崖道署衙門和周邊一些村落,小區洋樓120棟,共搬遷進入2116戶人家。征集的4萬餘畝土地將用來建設政府大樓和商業中心。

“政府大樓對民眾部分公開部分,比如政務辦事大廳等可以豪華氣派,政府官員的辦公場所則要因陋就簡”秦浩正色道:

“特區最豪華的大樓上麵都應該寫著個民字,今後我上街,看到哪棟氣派大樓上寫著個官字,那個官員的好日子也就到了頭。”

工作人員繼續彙報,小區內建有綜合服務中心,為社區民眾提供法律谘詢,醫療服務,幼兒園,小學等兒童教育機構。

秦浩滿意道“這樣醫生,律師,教師等行業發展也就帶動起來了,做的好。”

又轉頭對其它官員說道“宋朝以來,對民眾的基層管理就是保甲製,十戶一甲,十甲一保,其實就是給民眾套上責任連坐的監視枷鎖。

我們去粕存精,把枷鎖去掉,把群眾組織起來的形式保留下來。做為最基礎的社會單元,今後城市工業化怎麼搞,憲政實施的民間準備,其實都是在這裏決定。”

走進社區就業保障中心時,工作人員介紹道,就業保障中心跟實際生產企業掛鉤,由企業提供人員和設備駐場進行模擬生產現場技術培訓,對技術培訓合格人員現場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