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事業重新起步的那一刻,海菲覺得另一個自己正在蘇醒。他不得不承認,曾經的輝煌曾讓他止步不前。那一段時間,他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柏薩羅的話被淡忘,羊皮卷也被他丟在角落而落滿了灰塵。
然而,一次失敗,及時地讓他清醒了過來。他重新拿起了羊皮卷,一遍遍地朗誦:“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從今天起,我要發掘體內無限的潛力。”和沉淪在過去的失敗相比,海菲認為,站起來才更強大。如果想東山再起,他隻能比過去更優秀。
發現自己的優勢
如果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無法替代的人,我們應當揚長避短,即想盡辦法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我們的特長就是我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如果想成功,那麼我們就不能拋下自己的長處,發展自己的短處。成功者的普遍特征之一就是,由於具有出色的專長,所以他們在一定範圍內成了不可替代的人物。
隻有懂得向生活表達我們的訴求,生活才會將我們需要的賜予我們,這是發現自我優勢的前提。
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水平,心裏掛念著什麼方向,而不是總想著找回過去遺失的美好,這是發現自我優勢的動態法則。
懂得製訂長期的計劃,並堅持到底,是保證優勢綻放光彩的關鍵一步。但是,這個計劃不能龐大,因為龐大往往會讓人忽略細節,而細節則決定成敗。
一個人的生理可以顯示其優勢所在。如俄羅斯的研究人員觀察到,人的創造力與耳朵大小有關:右耳朵較長的人在數學、物理學等精密科學方麵會有所作為。因此,他們建議,在決定一個人是否要學習某門知識之前,要先確定他是否具有學好這門知識的生理條件,假如他的耳朵表明他可能成為藝術家,那麼他就不應該去學數學,否則,其優勢就有被扼殺的危險。
人們的興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優勢的閃光點,以貝多芬為例,這位世界級音樂大師早在4歲時就對音響與旋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喜歡在琴鍵上來回按動。其祖父及時抓住了他的這一閃光點,有意識地培養他。結果,貝多芬8歲時就上台表演,最終成了享譽世界的音樂家。
我們可能在某些領域遲鈍,但在其他活動中表現出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優勢。如果一個人表現為對某些知識一點就通,容易入門,那麼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他就會有持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他的熱情也就會長久不衰。如果一個人開始說話很早,而且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對語言的記憶力較強,喜歡講故事,那麼就表明他有語言優勢,以後也容易對語言著迷。
性格可以決定命運,但決定命運的性格不是千篇一律的。每個人的性格都是某種優勢的“顯示屏”,雖然人們對一個人性格的評價毀譽參半,但是每個人的性格都有綻放的可能。比如,那些意見一旦被否決就直掉眼淚的人,脆弱敏感,不易相處,但有成為藝術家的可能;而那些總想設法在語言上達到目的、喜歡作理論性發言、顯得自信的人,是法官、新聞記者的最佳人選;至於那些不經過深思熟慮就發言,為證明自己正確而捶胸頓足、態度咄咄逼人的人,則容易成為獨往獨來的管理者。
盲目彌補缺點的人往往損失更大。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隻有取長補短,才能獲得成功,但如果忽略了自己的強項,那麼我們就僅僅處於平均水平,而如果把精力和時間用於自己的弱項,那麼我們就不可避免地缺乏動機。如果能有意識地發揮長處,那麼獲得進步的幾率要比隻彌補不足獲得進步的幾率大得多。世界上沒有人是全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會做或不擅長做的事情,聰明的人會繞過這些事,把智慧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
對更優秀的自己說:morning
人人都希望自己所處的狀況更好,卻總被舊我束縛著而不想去改變。上帝塑造的我們,不是一成不變的雕像,而是一個有缺口的罐子,雖然瑕疵是我們生而有之的,但是這正是上帝給我們的智慧和機會。上帝是為了讓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裏,通過自我塑造不斷提高,才給我們留下殘缺的。
在工作的過程中,最好的執行者都是自動自發的人,他們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這種人的個人價值和自尊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來自他人的。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憑著一時衝動去做事,也不是為了得到老板的稱讚,而是自動自發地追求完美。
自我提升的動力不滿足,這個不滿足的含義是指上進心的不滿足。不滿足在世界的曆史中已經促成了很多真正的進步和巨大的改革。事實上,隻有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
真正善於學習的人,是那些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吸收各種可能的、潛在的信息的人。他們絕不會簡單地模仿他人,也不會生搬硬套他人的模式,因為一個隻會簡單模仿而毫無特點和創造力的人是不會在工作中脫穎而出的,也不會取得好的工作成績。
充盈自己,是一個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要指望學習能迅速給我們帶來成效。如果不停地自我沉澱,那麼我們總會迎來百年不遇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