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髏皺眉蹙額,深感憂慮地說:“我怎麼能拋棄南麵稱王的快樂而再次經曆人世的勞苦呢?”

人們如此懼怕死亡,但是沒有人知道,人在死亡以後是否也會一樣畏懼著生存,想方設法地避免“出生”在這個“活著”的世界。人所以恐懼,是源於對那些神秘事物的懼怕,越是不了解死亡,恐懼感就會越強。

古希臘的快樂主義大師伊壁鳩魯認為:“一切善惡凶吉都在人的感覺之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所以,死亡事實上與我們的感覺無關,因而無須恐懼死亡。因為,在人活著的時候,死亡還沒有真正到來,而一旦死亡降臨時,我們又感覺不到死亡了。”確實如此,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隻是我們對生存的執著。王陽明勸誡人們不要把生命看得看重,以免迷失自己,也是這個道理。

隻要還有一絲貪生怕死的念頭,就難以心安

問“夭壽不貳”。

先生曰:“學問功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發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有人向王陽明請教“夭壽不貳”的意思。

王陽明回答說:“做學問的功夫,能夠將一切聲色、利益、嗜好都擺脫幹淨。但是隻要還有一絲一毫在意生死的念頭牽累著,便會有和本體不能結合在一起的地方。人有在意生死的念頭,是生命本身帶來的,所以不容易去掉。如果在這裏都能看破、想透徹,心的全部本體才能自由沒有阻礙,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

我們通常以為,每個人都很重視生命,而忽略了死亡。事實剛剛相反,我們通常都是忽略了生命而重視了死亡。我們總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消耗寶貴的生命,而在死亡自然來臨前,卻過於重視死亡的發生,以至於讓自己最後的生命始終籠罩在恐懼之中。從時間上說,我們的生命有限,而死亡則是無限的。而從生命的意義上說,生命是綿長的,而死亡是短暫的。

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很怕提到“死”字,因為他們害怕麵對死亡,認為自己死後就什麼也沒有了。其實,對死亡的懼怕每個人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平淡的心來接受。我們也要明白這樣的道理,與其把大好的光陰用在懼怕死之上,不如真真切切地去想一想怎樣好好地活著,把握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其實,不論人們想與不想,人的生命終究是要走向終結的,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劫。既然如此,人們何不把生死看得淡然、坦然一些呢?要知道,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為隻有死才有生。佛門講究生死輪回,把一次生命的結束當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宇宙萬物就是在這樣的生生死死中循環不息的。天地造化賦予人一個生命的形體,讓人們勞碌度過一生,幾十年的忙碌後當人們到了生命的最後才讓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後的安頓,這也是人一生的描述。一個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會善待自己的死。

莊子有雲:“善吾生者,乃所以喜吾死也。”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結論。人的生命綿長而死亡短暫,在漫長的生命中,怎樣活得更有意義,是人們不斷探索與思考的。當然,有的時候生命也是轉瞬即逝的,正如有些人所說生命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複回。一個人隻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方向,才能夠更好地活著。在活的過程中,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和美麗,才是真正懂得善待死亡的人。

那麼生命究竟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或許能給你啟示:

一天,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想考驗一下弟子們的悟性。

佛祖問眾人:“你們說說,你們天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

佛祖點點頭,繼續問道:“那麼,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

弟子們開始有了不同的見解。一個弟子想了想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隻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弟子們麵麵相覷,一臉茫然。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

佛祖聽後連連點頭。

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對生命的態度。有的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這樣自己才能享受更多的榮華富貴,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那麼多帝王將相苦尋長生之道,但是無論是誰都無法改變生命終究會終結這一事實;世間的人是有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爭名奪利的事情發生;而人又是向上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珍惜光陰,從不鬆懈,卻身心俱疲地生活。

生命在呼吸的一瞬間,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死亡是短暫的,人們在活著的過程中要時時更新自我,不眷戀舊我,不追悔往昔。人們隻要了解了生命的真諦,生命的長短就根本不重要了。生命之旅,有時即使短如小花,人們也應當珍惜這僅有的一次生存的權利。要想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我們理應在有限的時間裏,去努力綻放生命的花朵。生死也是人生的一個大學問,隻有一個真正善其身的人,才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才能夠善其死。也正如王陽明所推崇的那樣:隻要還有一絲貪生怕死的念頭,就難以心安,就難以致良知。

一心為善,生死各安天命

今使之“夭壽不貳”,是猶以夭壽二其心者也。猶以夭壽二其心,是其為善之心猶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盡之可雲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壽二其為善之心,若曰死生夭壽皆有定命,吾但一心於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雖與天為二,然己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

在王陽明看來,現今要求人不論長壽還是短命始終如一,是由於還有人因為壽命有長有短而心生雜念。因為壽命有長短之分而三心二意,這說明他為善的心還不能始終如一,不能存養自己的良知,更談不上致良知。人們應不因壽命長短而改變為善之心,也就是說,生死夭壽都有定數,我們隻需一心向善,修養我們的身心來等待天命的安排,這主要是因為人們還不知道天命。事天雖然尚未與天合而為一,但已經知道恭恭敬敬地去承受天命了。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為善不是指狹隘地做善事,而是指恢複內心純明的心體即良知。

然而,大多數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依舊存有貪生怕死的念頭,以長壽為樂,以短壽為苦,竭盡所能地想延長自己的壽命。也就是說,人們總是過於注重生命的長短,而忽略了生命的過程。然而,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體驗生命過程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