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下的開悟
民國初期,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理念:主張用佛教來改造人世間,以普度眾生為己任。與一般意義所認為的“屬於僧侶的佛教”、“山林的佛教”不同,“人間佛教”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主張佛教應積極地走向人群。太虛大師的親授弟子恰是聖嚴法師的師父,因此聖嚴法師也可算是人間佛教在中國台灣最正統的延續。
在聖嚴法師的眼裏,和樂無爭、平安健康、富貴有錢、繼往開來、善緣廣結、人格滿分是人間淨土的幾點特征。但這也隻是根據芸芸眾生的普遍心態而呈現的表麵層次,真正的人間淨土主要還是在人的內心。也就是說,隻要心中是淨土,就不會被世俗的塵埃沾染。
很多人對此並不理解:人修行一生,隻為早日脫離苦海,到西方的極樂世界去,人間又如何有淨土呢?可實際上,佛並非隻在西方。釋迦牟尼在樹下枯坐十載,頓悟的也並非佛法,而是人生。能夠在人間修行,能夠在生命中悟到圓融、澄明,佛自然在我們的心裏,在我們身邊。
有一則關於佛陀的故事,與聖嚴法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理想有相似的深意。
一天黎明,佛陀進城的路上,看見一名男子。這個男子正在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頂禮膜拜。於是佛陀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做呢?”那名男子說:“我這是在做善生,每天向各方膜拜,這也是我們家族傳下來的習慣。據說,這樣做就會得到幸福。”佛陀說:“我也有六種敬禮的方法。”那個人奇怪地問:“你的方法是什麼呢?”
佛陀慈祥地對他說:“獲得幸福的六種敬禮方法是:第一,孝順父母:做兒女的要孝順,令父母高興、欣慰;第二,尊重師長:做學生的要敬重師長,接受教導;第三,愛護妻子:妻子是個好助手,夫妻之間要互相敬重;第四,善待朋友:對待朋友要誠實、互敬;第五,尊敬僧眾:對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友好地對待仆人:對待仆人要寬容,不要讓他們過度疲倦。如果能夠按照這六種方法來對待生活,你的家庭就會和諧圓滿,人生就會快樂無憂。否則,隻是禮拜六方,又有什麼用處?”那個人聽了佛陀的教誨,心中十分高興。從此,按照佛陀的教誨行事,心中的幸福感果然與日俱增。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佛陀告訴那人的“獲得幸福”的方法有什麼神奇玄妙可言嗎?顯然沒有。佛陀所說的隻不過是我們日常生活、為人處世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甚至毫無技巧可言。但恰恰是這些簡單的生活瑣事,卻蘊涵著無限深刻的哲理與禪機。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如果不能把身邊最簡單的事情做好,又怎麼能夠幻想一朝得悟,修得正果呢?能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與其懷淩雲壯誌而侃侃空談,還不如做一顆沉默卻洞穿磐石的水滴。所以,聖嚴法師常說,學佛的過程,是透過認識自我、消融自我以達到自我成長、自我提升的目標。世間一切皆有佛法,就看我們能不能悟到。
換句話說,唯有擺正心態,先學做人,才有機會成佛;如人人成佛,俗世生活也便是極樂世界了。而開悟之人常說世間處處是淨土,處處存佛法,人人皆是佛,也便是這個道理。
在這本書中,編者願與讀者共同傾聽聖嚴法師的禪語,參悟其中的玄妙,在修行的路上共同前行,拾獲寶貴的思想舍利。也希望可以循著聖嚴法師的教誨與箴言,完成大師的心願,為人間淨土的建立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