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經感歎:“世界已經進入如此富足的時代,物質文明已經如此發達,可惜人類還是不滿足。”他認為,知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智慧,如果一個人不知足,不能控製無限膨脹的欲望,他便永遠也不可能享受富足。
提起富足,很多人立刻會想到擁有金錢和優渥的生活。貧窮的人渴望致富,富裕的人則想賺更多錢,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足夠的金錢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問題是,金錢要積累到什麼程度才算“足夠”?
如果我們總將自己的富足寄希望於得到足夠的金錢,那麼隻要生命還在,欲望就不會減少,無論擁有多少金錢,人都不可能得到滿足。
人們常常將自己的不快樂、不幸福歸結為金錢的匱乏,總以為有了足夠的錢就得到了幸福。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是由內而生的,內在充足豐盈,才能達到身心的富足。
富足來自自在圓滿的內心,如果一個人很知足,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不貪婪,不掠奪,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金錢、知識、經驗和快樂,願意真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就是真正的富足。
富足意味著內心的豐盈。金錢上的貧與富,隻不過是暫時的,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而內心的富足卻是一種恒久不變的狀態,是一種富也欣然、貧亦安然的灑脫。
因此,內心富足的人,能在麵對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時,始終保持內在的定靜,從容應對任何誘惑與欲望,內心不浮躁、不焦慮、安心自在、閑暇滿身。這樣的人即使身處忙碌之中,也能尋覓一絲心境的清涼。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想實現自身的價值,忙碌工作能帶來自豪感和精神的富足,正當的名與利也能使人獲得滿足感,進而使人感受到整個人生的意義。但是名利無常,既然有拿得起的能力,就要有放得下的淡然。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應時刻保持清醒,懂得“無爭勝於爭”的大智慧。
自我價值很多時候都建立在幫助別人、為社會付出的基礎上,因此,實現人生價值不僅需要自身的完善,更需要以一己之力改善周圍的世界,通過這種看得見的改善,讓自己的心靈充實而富足。
雖然人人都希冀富足,卻並非人人都懂得富足。本書以“如何達到身心富足”為主線,以佛家智慧為引導,通過一個個生動而有禪味的佛法故事和一層層透徹的說理解讀,細致詮釋了富足的內涵,並在汲取佛禪智慧的基礎上,針對如何達到多方麵、全方位的富足,給出了具體的做法。
如在擁有財富時怎樣不忘形、不迷失,在做事時怎樣不好高騖遠,在愛情中如何經受平淡流年、歲月磨礪仍能保留最初的真情,等等。如果能運用這些方法充實自己,掌控自己,支配好各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財富,那麼每個人能讓自己的身心達到健康、快樂、充實、富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