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得盧”比喻一舉得勝。

此典出自《南齊書·張瑰傳》:“太祖(蕭道成)密遣殿中將軍卞白龍令瑰取遐。諸張世有豪氣,瑰宅中常有父時舊部曲數百。遐召瑰,瑰偽受旨,與叔恕領兵十八人人郡,與防郡隊主強弩將軍郭羅雲進中齋取遐,遐逾窗而走,瑰部曲顧憲子手斬之,郡內莫敢動者。獻捷,太祖以告領軍張衝,衝曰:‘瑰以百口一擲,出手得盧矣。’”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人叫張瑰,字祖逸。他的父親張永在宋朝廷任光祿大夫。有一次,張永戰敗,有人要處罰他。幸虧蕭道成(南齊高帝)大力幫助,才幸免於難。所以,張永的兒子張瑰大力幫助一直非常感激蕭道成。

宋順帝(劉準)升明元年(公元479年),有一個叫劉秉的人圖謀不軌,他的弟弟劉遐任吳郡的長官,也有背地裏做準備,以幫助劉秉。並且聚眾三千人,打造了大批的攻戰器具。

蕭道成秘密派遣殿中將軍卞白龍給張瑰下命令,要他抓住劉遐。張氏家族世代有英豪之氣,張瑰的家中常有數百名以前父親的老部下。劉遐以長官的身份召見張瑰,張瑰故意接受劉遐的指令,趁機與叔叔張恕領兵進入郡府,與郡中主管強弓的將軍郭羅雲一起進入中室,追捕劉遐。劉遐跳窗而逃,張瑰的部將顧憲子殺了劉遐,郡內沒有人反抗。捷報傳來,蕭道成把這個喜訊告訴了領軍張衝,張衝說:“張瑰用家兵一衝,就像賭博中擲出勝子一樣,一出手就能得勝。”

創業維艱

“創業維艱”比喻成功必須要經過艱苦的奮鬥,而要創一番大事業,更要經過艱苦的奮鬥不可。

此典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自幼天資聰敏,遇事果決;對於文學也有相當造詣。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世民勸其父親李淵舉兵,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李世民即位後,銳意圖治,去奢輕賦,寬刑整武,成為一代英王。

太宗問群臣道:“是創業艱難呢?還是守成艱難呢?”賢臣房玄齡回答說:“陛下創業初期,群雄並起,割據四方,經曆大小數百次戰役,才平定他們,統一天下。我覺得創業艱難。”諫臣魏徵接著點頭說:“自古以來,帝王獲得天下,大都經過一番困難,但後來都因為貪圖安逸而失去了。因此,我認為守成才是真正的困難。”太宗聽了他們的觀點,便總結說道:“玄齡跟著我平定天下,大小數百戰,出生入死,他覺得創業艱難是沒錯的。現在我已建立了唐朝,魏徵替我安撫天下,我也覺得,一個人到了富貴的時候便會驕奢起來,驕奢了便會懶散,不再努力,到最後就會失敗了。所以,創業雖然不容易,但守成也是非常困難的啊!”最後,他又說:“創業階段的困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困難是怎樣守成,我們都要鼓起勇氣,要一點都不能鬆懈地幹下去才行啊!”

功成不居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此典出自《老子》第二章:“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生於春秋末期的老子,具有樸素的辯證觀點。他初步認識到萬事萬物矛盾對立的客觀規律,列舉了美與醜、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音、聲、前與後八個例子,並把這些規律運用到政治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治主張。

老子說:天下人知道美是美,就有醜與美對立;知道善是善,就有不惡與善對立。有和無是對立相生的,難和易是對立相成的,長和短是對立相形容的,高和下是對立相傾軋的,聲音的大小、長短、高低、清濁是相對立配合的,前和後是對立相隨從的。因此,聖人治國知道有為有所不為,所以用無為政策;知識有教有所不教,所以行不言的教育。萬物各有活動,而聖人不去治理(無為);萬物各有生長,而聖人不占為己有(無私);萬物各有所為,而聖人不去掌握(無為);大功告成,而聖人不以有功自居(無私),正是他不以有功自居,所以人們就都歸功於他。

捷足先登

“捷足先登”說明走路或做事快的人先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