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當你什麼都知道,都弄清楚了的時候,投資理財成功的機會早已不屬於你了,因此,你必須在以上問題不完全知道的情況下投資理財,才能成功。”
我們並非鼓勵盲目的投資、無目的的冒險,我們提供的隻是建立在一種穩定心態基礎上的(而不是賭徒們輸紅了眼的心態上的)勇敢精神。
什麼理由呢?很簡單,未來雖然充滿風險,不過有一點須堅持的是,隻要經濟持續增長,企業獲利的能力不斷上升,長期而言,整體上股市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高於銀行存款,而且會高出許多,一再小心謹慎回避值得一冒的風險,你將與“致富”徹底無緣。
你有夢想嗎?在你心裏是否盤算著一筆生意呢?你打算回避由於畏懼的原因帶來的職業風險嗎?如你能肯定地回答其中的任何問題,這將會有益於你。現在抽一點空閑時間做一做如下的練習,會對你有所幫助的。取一張紙,畫三欄。分別標上“我的夢”或“我打算幹什麼”、“約束或製約我的畏懼”和“怎樣才能轉化這些畏懼”。在對應的標題下快速寫下你想到的答案。
缺乏勇氣,害怕風險,使老實人遲遲不敢投資,與致富失之交臂。所以說,我們堅決不能做這樣的“老實人”!
探險法則6
害怕失敗,就等於拒絕成功。
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座的車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說,他總能找到座位。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又一節車廂地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
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原因是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裏尚餘若幹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
他說,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麵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靠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著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為了一兩個座位背負著行囊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
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著的地方也沒有了。與生活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隻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隻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直站到下車。
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比倫曾提出了著名的“比倫定律”:如果你在一年裏沒有失敗的記錄,就表示你沒有去嚐試自己本該把握住的機會。
美國紐約有一個“失敗產品博物館”,展出8萬多件不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這些“殘廢嬰兒”或因質量低劣,或因價格昂貴,或因款式不新,或因品牌不響亮而被消費者冷落、拋棄。
令人感動的是,生產失敗產品廠家的總裁,總是滿臉虔誠地麵對“上帝”,向參觀者征詢投訴意見、建議和需求。據了解,美國每年推向市場的新產品有5400多種,而真正受消費者歡迎和青睞的僅占20%,可見,出來一些失敗的產品在所難免。
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
在營救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失敗後,當時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即在電視裏鄭重聲明:“一切責任在我。”僅僅因為上麵那句話,卡特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做下屬的最擔心的就是做錯事,特別是花了很多精力又出了錯,而在這個時候,老板來了句“一切責任在我”,那對這個下屬又會是何種心境?
卡特總統的例子說明:下屬對一個領導的評價,往往決定於他是否有責任感,勇於承擔責任不僅使下屬有安全感,而且也會使下屬進行反思,反思過後會發現自己的缺陷,從而在大家麵前主動道歉,並承擔責任。
領導這樣做,表麵上看是把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受譴責的對象,實質上不過是把下屬的責任提到上級領導身上,從而使問題解決起來容易一些。假如你是個中級領導,你為你的下屬承擔了責任,那麼你的上司是否也會反思,他也有某些責任呢?
一旦公司裏上行下效,形成勇於承擔責任的風氣,便會杜絕互相推諉,上下不團結的局麵,使公司有更強的凝聚力,從而更有競爭力。
對個人或企業而言,出現一些失敗在所難免,問題是,麵對失敗是遮遮掩掩、高枕無憂,還是吸取教訓、找出病根。當問題發生時,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找替罪羔羊。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是走向正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