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建房子時,工匠們跟土地爺還有條不成文的規定,不能肆意踐踏房頂。原因在於,房頂是土地爺在陽間的臉,一旦踐踏上去了,那就是踩在土地爺的臉。
不過從建築學來說,一般建房都得橫一條房梁於房頂之上,以此加固整棟房子,令其固若金湯。
可前麵也說了,房頂不能肆意踐踏,現在又得在房頂橫一條房梁,那怎麼辦呢?
辦法就是弄個上梁儀式,去討好土地爺,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凡事都講究禮儀,所以,這上梁也有上梁的禮儀。
民間認為,上梁是否順利,不僅關係到房屋結構是否牢固,還關係到居住者跟土地爺的關係以及今後是否興旺發達,也正是如此,每逢‘上梁’都要舉行儀式,而在整個上梁儀式中,又都是圍繞著‘正梁’進行的。
說到‘正梁’,這裏麵又分很多種,普通民用住房,一般隻有一根梁,被稱為‘正梁’。而一些宮殿寺廟,卻有大大小小的數十根梁,那些梁按照所屬作用不一樣,又分了好幾種。
其中一種是柱梁,起支撐作用,一般立在門口、屋中的位置。還有一種是棟梁,也是起支撐作用,分布房屋牆壁內,也有脊檁之稱。
最後一種是檁,起平衡的作用,架在梁頭的位置。根據梁頭所在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如在屋簷邊,則稱為簷檁,在正梁附近,則叫脊檁。
而農村蓋房子,隻有一根正梁,儀式也簡單很多,先是精心選梁,這選梁看經濟條件,家境好的,一般是用檀香木,這種木材堅固、防蟲、奇香,再配上熏香,能讓房內常年香氣怡人,古時候的皇宮,用的就是檀香木做正梁。
家境不好的,隻能采用杉木,這種木頭經濟實惠,樹形長且直,大多數家庭都是采用這種木材做正梁。
當然,這選梁是主家自家的事,也不值得多說,真正值得說的是上梁的儀式。儀式必須得由懂點偏門的師傅來做。說白了隻有懂點偏門東西,才能更好的跟土地爺打好關係。
但懂偏門的師傅數量越來越少,所以一些東家實在找不著師傅,隻能找一些建房的老師傅來做,甚至演變到現在,就連一些瓦匠也能幹這活了。
還有,現在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整體結構了,連上梁這個動作都省了下來,不過上梁的儀式卻保存至今。
眾所周知,中國幅員遼闊,也是人口大國,民族眾多,所以各地習俗有所不同,有十裏不同俗的說法。但在上梁這個儀式中,各族都十分重視,整個過程大致上分五步,祭梁、上梁、接包、拋梁、伺匠。
這五個步驟,即便到了今日,無論是大城市,還是鄉村,都還能看到一些影子。
當然,這些知識並不是我無師自學,而是今天早上來鎮頭村的路上,大眼告訴我的。
我拉了拉大眼的,笑著說:“大眼,我看現在隻有一個辦法了,那就是你給錢誌國上詞梁,親自上去體驗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