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件事 言傳身教,培養一個?品質優秀的孩子(2 / 2)

曾子,名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被儒家尊為“宗聖”。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

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麼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子怎麼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了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曾子言傳身以身教,作則為後世傳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孩子不是“哄”出來的,父母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就是誠信的真正內涵。

隻有父母在生活中表現出某種品質,你的孩子才會通過學習具備這些品質。教育孩子,應該從品質教育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誠實、自立、堅強等品質,像曾子那樣,以自己的行為教育孩子,讓他們成為品質出眾的人才。

消除與孩子間的代溝 

“代溝”這個詞是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一位女作家首先提出來的。自從這個詞問世以來,人們似乎找到了一個關於“代際差異”概念的最準確表述。有人認為不同年代人們的各種差異都是代溝。其實代溝的真正含義是:由於不同代際的人基本價值觀的差異,導致向不同於自己代際的人施加其基本價值觀影響而引起的彼此排斥和回避。比如孩子嫌父母古板、循規蹈矩,父母抱怨兒女不踏實、太新潮……這類基本價值觀的差異常常引起代際溝通的困難和代際之間的對立。

孩子與父母之間發生衝突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關口。衝突本身並不可怕,並非大逆不道,關鍵在於如何正視衝突,並合理地處理和化解衝突。

獨立是孩子成長的需要,處於青春期的個體具有明顯的獨立性和成人感心理。若父母對這些“準大人”仍采取強權態度,總是居高臨下,喜歡命令孩子該幹什麼或不該幹什麼,這不但沒有多大效果,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抵觸情緒,加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假如父母能認識到這是孩子個性的表現,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心理,抱著理解、尊重和正確引導的態度去麵對的話,那麼兩代人之間的代溝自然容易消除。

父母與孩子,作為兩個不同的個體,最基本的就是平等,這樣才能溝通。所以父母應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當成一個朋友,而不是把他們當成永遠長不大、永遠不懂事的“小不點兒”。父母應做到和孩子平等地討論問題,讓孩子有發言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營造比較民主的家庭氣氛,以緩和大人與孩子的緊張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試著抽時間與孩子聊聊天,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講述,聽取他的意見和建議,理解他的情緒,給他自主決策的機會。這樣,孩子也就容易敞開自己的心扉,對父母講自己的心裏話。漸漸地,那條橫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便會日益縮小。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成龍,女兒成鳳”,他們給孩子傾注了全身心的愛,事無巨細都替孩子著想,恨不得一切包辦代替,就像有的母親所說:“我一顆心都撲在孩子身上,可以說現在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孩子。隻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願意。”

可是,做父母的不知道,有時太多的愛,對子女來說是一種負擔,它會壓得孩子透不過氣來。而孩子為了甩掉這份愛,就可能對父母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或盡量躲避父母所給予的愛。而且,這種毫無節製的愛,也是對孩子成長空間的一種限製,將明顯地扼殺孩子獨立個性的發展。一句話,愛也會使孩子窒息。

因此,“愛”是需要講究方法的。要做到理智地愛,最關鍵的是要尊重孩子,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在關愛中引導孩子的成長。

有位母親表現了一種現代母親對孩子的新的認識與更博大的愛,她這樣說:“其實,孩子,媽媽真的很願意成為你的朋友,你可以去闖自己的世界,媽媽不反對,困了、累了到家裏歇歇,受傷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回來,請相信無論你犯了什麼錯誤,媽媽都一如既往地愛你,家永遠是你的避風港,媽媽永遠是最愛你的人。”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以這樣的胸懷來對待孩子、來愛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以及兩代人之間的代溝衝突將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