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創新經濟
卷首語
作者:本刊編輯部
由世界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的GDP增速也降到了7.8%,經濟受到明顯影響。
我國政府高瞻遠矚,較早地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戰略規劃,但各地執行落實情況並不樂觀。當世界經濟穩步發展,市場欣欣向榮的時候,我們麵臨調整的壓力是比較小的。所以,許多地方轉方式、調結構的動力也是不足的。今天,當國內外市場一起出現危機,市場倒逼我們轉變時,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感到了空前的壓力,已經到了不得不轉變的時候了。轉型,是艱難的,更有陣痛,需要付出短期乃至長期的代價。轉型,就必須扔掉原來落後的產業和項目,放棄一部分眼前的利益,逼著人們去創新。
既要創新,又要使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到地方采訪,經常有政府和企業家谘詢我們:什麼是創新經濟?如何抓住經濟創新的機會快速發展?
按照世界公認的慨念,經濟創新指的是新產品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新生產要素的發現、新生產方式的引進和新企業組織形式的實施。可以這樣說,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創新就是新的組合,如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組合、新技術與新生產過程的組合、新技術與新生產原料的組合、新技術與新市場開發的組合以及新技術(或者新的生產力)和新產業組織的組合,等等。創新經濟的核心就是以數碼信息互聯網為元素,以創新為核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跨界進行全球整合資源的思維方式,進行創新組合。通過與經濟生活中的某一活動相組合,帶來一場經濟社會生活領域的革命。
比如說3D打印。其核心就是數字化、智能化與新材料的結合,它將改寫製造業的生產方式,進而改變產業鏈的運作模式。當然,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也與創新經濟息息相關。
經濟創新,已經成為各地政府和企業的自覺行為。各級創新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創新的熱情無比高漲。但各地在創新方麵尚不平衡。一些地方局限於做表麵文章,對概念感興趣、附庸風雅,創新經濟如何落到實處,還需要真抓實幹。
全國各地差異較大,當地的資源稟賦、曆史人文、環境生態、地理交通、產業特點等都不盡相同,各地應該因地製宜,根據各地的特色,創造、創新,打造創新經濟。學習別人是應該的,經常交流也是必要的。但他人的成功經驗,你就未必能夠複製模仿。就像海南的植物,那麼翠豔欲滴,但到北方,也許她就無法成活。
創新經濟,絕不是否定原有的傳統產業,也不是機械的照搬他人的成功經驗。必須自己走出一條符合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特色之路來。就像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樣。
創新經濟,絕不是僅僅搞一、二個發明創造,僅僅研究生產幾個新產品,發明幾個新概念。而是要建立一套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體製,營造創新經濟的市場氛圍,建立一個個創新經濟的產業鏈,真正把創新經濟轉化為生產力。
否則,“熊貓”在中國、“功夫熊貓”在國外的尷尬,將會一次次重演。一個殘缺的蘋果,已經顛覆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未來,還會有哪些顛覆性的產品改變世界呢?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已經襲來,我們要迎難而上,拋棄幻想,勇敢地登上世界經濟發展的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