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求人辦事的能力(1 / 3)

第十三章求人辦事的能力

第十三章求人辦事的能力

——獲得幫助的關鍵

第一節求人辦事之前的熱身運動

好形象為你成功辦事增添籌碼

我們在看到別人第一眼時,都希望別人能夠打動自己。同樣的,我們更希望自己也能打動別人,這點對求人辦事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打動別人,那麼對方很自然就會幫助我們,反之,如果讓別人看我們一眼,就不想看第二眼,那事情就很難再有指望了。

美國商人希爾在創業之初,就意識到了形象對人際交往與成功辦事的作用,他清楚地認識到,商業社會中,一般人是根據一個人的衣著來判斷對方的實力的,因此,他首先去拜訪裁縫。靠著往日的信用,希爾定做了三套昂貴的西服,共花了275美元,而當時他的口袋裏僅有不到1美元的零錢。

然後他又買了一整套最好的襯衫、衣領、領帶、吊帶及內衣褲,而這時他的債務已經達到了675美元。

每天早上,他都會身穿一套全新的衣服,在同一個時間裏,同一條街道同某位富裕的出版商“邂逅”相遇,希爾每天都和他打招呼,並偶爾聊上一兩分鍾。

這種例行性會麵大約進行了一星期之後,出版商開始主動與希爾搭話,並說:“你看起來混得相當不錯。”

接著出版商便想知道希爾從事哪種行業。因為希爾的衣著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極有成就的氣質,再加上每天一套不同的新衣服,已引起了出版商極大的好奇心,這正是希爾所盼望的。

希爾於是很輕鬆地告訴出版商:“我正在籌備一份新雜誌,打算在近期內爭取出版,雜誌的名稱為《希爾的黃金定律》。”

出版商說:“我是從事雜誌印刷及發行的。也許,我可以幫你的忙。”

這正是希爾所期待的那一刻,而當他購買這些新衣服時,他心中已想到了這一刻,以及他們所站立的這塊土地,幾乎絲毫不差。

後來,這位出版商邀請希爾到他的俱樂部,和他共進午餐,在咖啡和香煙尚未送上桌前,已“說服了希爾”答應和他簽合約,由他負責印刷及發行希爾的雜誌。希爾甚至“答應”允許他提供資金並不收取任何利息。

發行《希爾的黃金定律》這本雜誌所需要的資金至少在3萬美元以上,而其中的每一分錢都是從漂亮衣服所打造的“幌子”上籌集來的。

希爾的成功很有力地證明了衣裝對一個人辦事所起的巨大作用,如果當初他根本不注重衣裝,那麼那位出版商肯定連看都不願看他,更不會幫他出版雜誌。

世上早有“人靠衣裝,馬靠鞍”之說,一個人若有一套好衣服配著,仿佛把自己的身價都提高了一個檔次,而且在心理上和氣氛上增強了自己辦事的信心。聰明的人切莫怪世人“以貌取人”。人皆有眼,人皆有貌,衣貌出眾者,誰不另眼相看呢?著裝藝術不僅給人以好感,同時還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氣質與情操,它往往能使別人尚未認識你或你的才華之前,向別人透露出你是何種人物,因此,在這方麵稍下一點工夫,對你辦事是會事半功倍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就要重視自己的穿著打扮,不要因為穿著而壞了大事。

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

求人辦事也要名正言順,要有個理由、有個說法,給個交代,或找個借口、做個解釋。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求人辦事尋找個好借口。

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不論什麼事情,都希望能給別人個說法。即使是個無賴之人,也不願讓人說自己無理取鬧,他們總會有自己的“歪理”;皇帝殺臣下、除異己,也得給文武大臣有個解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求人辦事中,我們也總要為自己找個借口。借口隨處都需要,隻是編造技術有好有賴。

借口,其實就是“沒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時要板起臉來,做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方能得逞。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是有一個印度人因偷竊被當場捉到。不料,小偷一點兒也沒有畏縮,反而理直氣壯地說:“如果我拿了東西又逃走,那才算是偷,但我現在隻是拿到東西而已,大不了把東西還給你罷了。”說完就大搖大擺地走了。

對錯且不論,印度的小偷確實是尋找借口的高手,在我們看來,這個小偷本應該是理屈詞窮,不會想到他還會詭辯。但他卻理直氣壯,並說出一定的邏輯,這確實不簡單。

當然,這裏並不是鼓勵大家采取拒絕承認錯誤的態度或學習顛倒黑白的行為。這裏強調的是,有些人麵對初次見麵的人,就以理虧的口吻說話,這種無謂的謙卑,反而會使自己站不住腳,並無益處。

找人辦事,總是要找一定理由的,但具體應該怎樣找理由就應該多下一番工夫了。

以廣告人為例,他們可以說個個都是找借口的高手,當速溶咖啡在美國首度推出時,曾有這樣一段故事:公司方麵本來預測這種咖啡的“簡單”、“方便”會大受家庭主婦的歡迎。沒想到事與願違,其銷售並無驚人之處。姑且不論味道如何,大概是因為“偷工減料”的印象太強的關係。因為在美國,在當時,咖啡一直都是必須在家裏從磨豆子開始做起的飲料,隻要注入熱水就能衝出一大杯咖啡來,怎麼看都太過簡單了。

所以,廠商便從“簡單”、“方便”的正麵直接宣傳,改為強調“可以有效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的廣告戰略——“請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丈夫、孩子的身上。”

這種改變形象的做法,去除了身為使用者的主婦們所謂“對省事的東西趨之若鶩”的內疚。因為“我使用速成食品,一點也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而是因為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家人身上之故”。此後,速溶咖啡銷售量年年急速上升,自是不在話下。

人都是這樣,辦事情講究名正言順,你給他一個名,他是很樂於做些自我欺騙、掩耳盜鈴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實際上,嗜酒者從不主動要求喝酒,卻以“隻有你想喝,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舍命陪君子”這類的借口來實現心願,表麵上既不積極,也不幹脆。

這方麵,我們中國人尤其擅長,即在辦某件事時總要找個理由作為依托,這樣才算圓滿。而且在這種理由的掩蓋下,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也會一味推卸。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先替對方準備好借口,對方就不會再推辭。比如,送禮給人時,先要說:“你對我太照顧了,不知如何感激,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您接受。”由於有了借口,所以對方減少了內疚感,定會欣然接受禮物。

總之,在求人辦事時,先在理由上做足文章,為辦事找個台階。

辦事必知的忌諱

在求人辦事之前,必須要了解幾點辦事必知的忌諱,否則,很可能讓本來容易辦成的事情功虧一簣。

1過於吝嗇

過於吝嗇是求人辦事的一大忌諱,小氣的人往往辦不成事。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求人辦事也是一樣的道理。“有錢能使鬼推磨”,古往今來皆是同理。每個人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實體,即便是朋友之間或者家庭成員之間也會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當然,能夠找到雙方的共同利益,求人辦事自然會有好結果。但是,一般情況下,求人辦事,勢必會使對方的利益或多或少地遭受一定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想求人辦事,不給予對方一定的好處,或讓其從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麼他就很難幫你辦好。所以,你要記住:想辦成事,就不要把錢袋勒得太緊。

2急於求成

有些人在求人辦事時,心急火燎,巴不得對方馬上著手就辦。如果對方一兩天沒什麼動靜,便有些沉不住氣了,一催再催,搞得對方很不耐煩。這不是求人的正確態度。也許,對方有自己的難處,不得不慢慢作打算;也許,他真的無能為力。不過,無論對方處於什麼境況,我們必須要有不急不躁的耐心。請記住:一旦求了人家,就要充分相信對方。

另外,還應注意:求人辦事不同於求己,人家前因後果、方方麵麵總是要考慮考慮的,有時候還要故意地做些姿態讓你看看。這時候,你隻能平心靜氣地等待。你不能老去打聽催問結果,這樣,不僅會讓對方感到厭煩,而且覺得你不信任他們,明明有心想要幫忙的事情,經你這麼一攪和,希望倒沒有了,這叫得不償失。所以,求人辦事不能急於求成,這樣才能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

3存在羞怯心理

一說話就臉紅,一笑就捂嘴,一出門就低頭,這是許多天生羞怯的人的共同表現。但是羞怯卻是辦事的天敵。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步就要克服羞怯心理。

人的羞怯心理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從某些領域來看,羞怯並不一定是一個完全貶義的詞,有人甚至認為“適當的羞怯是一種美德”。但如果在辦事的時候感到害羞那就並不是一件好事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們一方麵對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歡公開亮相,無意與他人競爭,遇事猶豫不決,表現得很不善於交際;但另一方麵又往往勤於思考,凡事多為人著想。羞怯不僅不利於一個人辦事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礙。

所以,無論如何你都要盡力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這樣一來,就為你的成功辦事打開了一扇大門。

求人辦事的能力測試

你提著一個大袋子,還帶著你不足5歲的小侄子,非常狼狽地走進車廂裏,車裏並排坐著五位女士,你想請其中的一位給你的侄子讓個座,可是你一時間又決定不了向哪一位開口,唯有從她們的坐姿上略探一二,估計一下哪個成功的機會較大,以預測你的辦事能力。 

題目:經過思考,以下五位女士中,你最終會向哪位女士開口呢? 

A雙腿靠攏坐正 

B小腿中部交叉 

C腳踝交叉 

D膝蓋靠攏雙腿張開 

E雙腿靠攏斜放

選A:警戒型 

成功率:40% 

解讀:對方是個警戒心很強,把心事放在心底的人,若要與她親近,那非要付出莫大的努力和浪費很多時間不可,特別是對第一次見麵的人,她總無法很自然地聊天,所以與這類型的人相處之道就是要先取得她的信任。

選B:開放型 

成功率:50% 

解讀:對方是個不拘小節,不會鑽牛角尖或為一些小事悶悶不樂的人,因此很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隻要你主動,對方都會給予積極的回應。如果那人說話時經常加上動作配合,那麼其個性就更爽朗開放了。

選C:善心型 

成功率:80% 

解讀:對方的坐姿為腳踝交叉而不是雙腿交叉,因此這類型的人是屬於比較清純,有點羞澀,警戒心也很強,討厭強勢而霸道的人,所以和她的相處之道就是順其自然,經常照顧和保護她以得到她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