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以“紀錄片”之名登上大銀幕的電影《狂野非洲》正在熱映。這是一部來自法國的3D紀錄片,講述的是野外動物學家穿越非洲近距離觀察草原上動物群落的探險故事。片子遠道而來,背負著眾多榮譽,比如“歐洲觀眾零差評”、“史上第一部3D紀錄片”、“法國最昂貴紀錄片”等,乍看之下頓感熱度。但回首同為紀錄片類型的“真實電影”《金色時光》、“選秀十年”後台紀錄片《我就是我》在票房上的失利,筆者也不禁為其擔憂。
無奈:不是片子不優秀,而是觀眾沒打算看
就以這部用3D技術拍攝的《狂野非洲》來說,其班底不可謂不強大:有著“3D視覺教父”之稱的導演本-斯塔森被稱為“比利時的卡梅隆”。他用著幾近完美配置的拍攝機器縱橫非洲大陸,令優美的草原、月夜的飛瀑彩虹和活潑健美的獅子、獵豹、黑犀牛都活靈活現地再現在你的眼前,猶如觸手可及。
但是,光是好片子就能吸引觀眾了嗎?不,你得看看觀眾想看見什麼。《心花路放》的“10億”票房與溫情深愛的《夜鶯》慘淡票房之間,我們大約可以總結出:喜劇、鬧騰、不深奧,才是大眾心頭好。超離“大娛樂”,觀眾根本沒打算看,因為大眾疲累的神經沒準備好寧靜的心情來細味這俗世外的語境。
鬱悶:不是影廳不好,而是大眾會問“有必要買票嗎”
回首幾個月前的《金色時光》,其故事性、口碑都備受好評。電影講述一個86歲老人李安格在輝煌大半生之後又創造了另一個高峰“開一次個人音樂會”的勵誌故事。該片導演李曼華說,她跟拍兩年多,收集了900多個小時的素材之後最近剪輯成1個半小時的成片,其中的辛酸不足為外人道,“全國各地點映會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口碑也不錯,可一到掏錢買票的時候觀眾都不見了,”李曼華歎息:“我們連本都撈不回來,真怕傳出去影響我接下一部片子呢。”
其實,李曼華的尷尬並不是孤例,範立欣執導的“選秀紀錄片”《我就是我》也是用故事性和勵誌意味吸引“選秀粉絲”轉化為“票房動力”。可惜,他同樣遭遇慘敗,全國總票房700萬元的成績令他和宣傳團隊感受壓力。這兩位勇於探索的導演似乎都遇上了同一個問題:“喜歡在家看電視紀錄片的觀眾和願意買票上電影院的觀眾是兩撥人,他們的欣賞趣味大相徑庭。”讓在家看電視的人上影院看紀錄片,他們會驚訝地問:“有這個必要嗎?”
突圍:培養會欣賞的觀眾迫在眉睫
事實上,在大銀幕上掛出來的紀錄片電影根本不止這兩三部,有更多的甚至連片名都沒宣傳出去,就已經“影院一日遊”玩完了。當融資、拍攝都不成問題的時候,主攻大銀幕的電影人都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你們有適合自己的觀眾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二,你們找準宣傳突破口了嗎?在這個刷存在感買票的時代,不宣傳毋寧死啊。
作為探索,從業者或者可以不計較投資回報率的投入;但作為求存的電影類型,筆者依然期待電影創作者要考慮觀眾的需求,雅俗共賞才是至上大道。任何試圖以一己藝術情懷教育觀眾、引導市場的做法,最終多半都會被觀眾和市場“用腳投票”教訓得體無完膚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