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淺談 第二章 遺傳2
普雷麥克曾想把個體死亡的概念傳輸給黑猩猩,但又猶豫不決,"如果它們象人一樣有了死亡概念,它們會怎麼樣呢?"他說:
要是猿也懼怕死亡,它們會象人那樣,用不尋常的辦法對待死亡嗎?......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不僅是傳輸對死亡概念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種方法去確定:猿的反應不會是人類那樣的恐懼反應。正是這種恐懼導致了儀典、神話和宗教的產生。在找到不帶恐懼地傳授死亡概念的具體手段之前,我們不打算向猿傳授死亡的知識。
另外,黑猩猩的社會存在怎麼樣呢?它們的組織程度甚至連隻有最簡單的經濟組織的狩豬-采集者社會也不如,不過,還是有些顯著的基本相似之處,每群猿類多達50隻,其中又分為更小的臨時性小群體.這些小群體可以在短至幾天的時間內解體和重新組合。雄性大於雌性,程度與人相近,並且在等級製中占據著首要的統治地位,幾年之內甚至直到成熟,幼仔都和母親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年輕的黑猩猩們長期保持密切的關係,母猩猩死後,有的甚至還收養年幼的弟妹。
每一群體都占有大約20平方英裏的地盤作為家族領地。相鄰群體間不常相遇,一旦相遇就很緊張,在這些場合,可以交配的雌性或年輕的媽媽有時移居於群體之間,但有的時候,黑猩猩也會表現出強烈的領土意識,變得極凶狠殘暴,簡?古多爾曾在坦桑尼亞的貢貝河保護區進行過有名的研究,一個群體中的雄猩猩侵入相鄰一群較小的黑猩猩的領地,攻擊甚至傷害保衛者,最終,小群體的居民離棄家園,把領地讓給了入侵者。
和原始人類一樣,黑猩猩主要采集水果和別的植物作為食物,打獵隻是次要的活動,狩獵-采集者和黑猩猩飲食的區別在於比例的不同,總的來看,狩獵-采集社會中的原始人平均從新鮮肉中攝取35%的卡路裏,但黑猩猩獲得的卻在1-5%之間。原始人獵取大大小小一切的獵物,包括比人的體重大100百倍的大象,但黑猩猩卻很少攻擊體重比成年雄猩猩大1/5的任何動物。黑猩猩象人的行為最明顯的可能莫過於打獵時智力的運用和彼此間的合作行動了。正常情況下,隻有成年雄性才會追逐動物,這是類人動物的又一特征。當選中了一個潛在獵物,如長尾黑顎猴或小狒狒時,黑猩猩就通過特殊姿勢、動作和麵部表情的變化來示意,其他雄性隨即轉過去盯住目標,它們態度緊張,部分毛發倒豎,而且變得緘默--在人看來,這是明顯的變化,因為通常黑猩猩最都是喧鬧的動物,這種警覺狀態因突發的、幾乎是一湧而上的追豬而消除。
捕獵的雄猩猩常用的戰略是混入狒狒群中,以便猛然抓住幼小的狒狒,另一方法是包圍,悄悄接近獵物,即使獵物警覺地想溜走也不輕易放過。貢貝河保護區有隻大膽的雄猩猩叫費剛,它追獵的一隻小狒狒逃到棕櫚樹上去了,在附近休息或修飾毛發的雄猩猩全部立刻起身,加入追捕。有的留在狒狒藏身的樹下,其餘的分散在狒狒可能逃跑的樹下守候。當狒狒跳到第二棵樹上時,守在下麵的猩猩立即轉身,迅速朝上爬,後來,這隻小狒狒跳到20英尺外的地上,才平安逃進了附近的狒狒群中。
肉類分配上的合作也進行得不錯,有施有受,有取有舍。討肉的猩猩捧著臉湊近肉,專注地盯著,或湊近吃肉者的臉。它還可能去摸肉,摸別的猩猩的下巴、嘴唇,或者張開手,手掌向上,伸到吃肉者的下巴下麵。有時,抓著獵物的雄猩猩很快跑開,但也常常默許乞食者共同進食或讓乞食者撕走一些。有時候又自己很快扯下幾塊肉遞給乞食者。按照人類的標準,這是小小的利他主義姿態,但在動物之間卻是很少見的行為--這對猿類來說,可以說是了不起的一步。
最後,黑猩猩還有原始的文化.來自歐洲、日本、美國的動物學家們對非洲叢林中自然生活狀態下的猩猩群體進行了25年的研究,發現猿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大量的工具。它們用樹枝和小樹作防衛武器抵抗豹子,拋甩樹枝、石頭和大把大把的植物攻擊狒狒、人類和其他黑猩猩.它們還用樹枝挖掘白蟻塚,用扯去了葉子並從中撕開的樹枝去"釣"白蟻,用枝條撬開盒子,也用嚼碎的樹葉作"海綿"從樹洞裏汲水等等。
學習和嬉戲對獲得使用工具的技能至關重要,如果2歲的小猩猩失去了擺弄樹枝的機會,以後借助枝條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相應減弱。讓受看管的小猩猩通過擺弄這些東西,它們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就能不斷提高,2歲以下的猩猩一般隻是簡單地摸一摸,拿一拿,並不想去擺弄;長得大一點時,就更常用東西去敲打和搔弄別的猩猩.與此同時,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斷改進,非洲的野生猩猩也是這樣。6個星期的小猩猩就已從母親懷抱中伸出手去玩樹葉、樹枝;大一點的不斷用眼、唇、舌、鼻、手去試探環境,不時還采摘樹葉,四下揮動,在這個成長階段,它們慢慢養成了使用工具的習性。有時可以看到8個月的小猩猩把草莖列入它的玩具,卻是用於特殊的目的--抽打石頭或母親。這種行為和"釣"白蟻的行為有著獨特的聯係,它們就是用這種方法刺激白蟻,使白蟻爬上草莖,然後迅速吃掉或者舔而食之。通常它們在遊戲時就撕掉草莖上寬大的葉片,咬掉兩端,把草莖當作鉤杆。
簡?古多爾獲得了猩猩傳授這些模仿行為的直接證據。她注意到,當成年猩猩使用工具時,幼仔就在旁邊觀察,等大猩猩走後就揀起來使用。她曾兩次觀察到一隻3歲的小猩猩專注地看著母親用樹葉擦屁股,然後,它也拾起樹葉模仿起來,雖然它的屁股是幹幹淨淨的。
黑猩猩能夠發明和傳授技術。用樹枝撬開食品盒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個方法是貢貝河保護區的某一隻或幾隻猩猩發明的,後來通過模仿顯然就在群體中傳開了,新到這個地區的一隻雌猩猩躲在灌木叢中看別的猩猩開盒子,到她第4次來時,就走出樹叢,揀起一根樹枝,也開始撬起盒子來。
在非洲記錄到的使用工具的行為僅限於一定數量的黑猩猩,但它們在那裏的分布卻甚為廣泛,如果這種行為已經達到文化式的傳播的,那就正好是我們所預期的模式。西班牙動物學家喬治?皮最近繪製的黑猩猩使用工具的分布圖,可能已並不引人注目地放入了人類學教科書中關於原始文化的那一章,雖然有關工具使用的發明和傳播的大多數證據都是間接的,但卻表明,猿類已跨越了文化進化的門檻,因此從某種重要的意義上說,它們已進入了人類的領地。
這段黑猩猩生活的描寫意在證實我們關於人類狀況的基本觀點:根據一般的進化標準和心理學的主要標準,人類並非形單影隻,我們還有個小兄弟屬種,把人類和黑猩猩社會行為之間的共同點與近年來發現的遺傳多樣化中引人注目的解剖和生化發現相結合,就形成了一係列十分有力的證明,這已不能當作偶然的巧合來看待了。我們現在相信,這些共同點至少部分地產生於相同的基因。如果這一見解還有點道理的話,就更迫地切需要保護黑猩猩,保護其他大猿以及舊大陸的猴子和較低等的靈長目,也就更需要在將來對它們進行更細微的研究。更徹底地了解這些動物,可以提供一幅清楚的圖畫,說明基因是如何逐步變化,最後達到人類所獨有的進化水平的。
總的說來,這一論點可總結如下:把人類本性和所有其他生物這一龐大背景相比較,其一般特點似乎顯得有限和獨特,但更多的證據表明,正如一般進化論所預言的,人類行為中較普遍的形式跟哺乳動物是一樣的,甚至更特別具有靈長類的特征。在社會生活的細節方麵,黑猩猩與我們十分接近,而在智力特征的某些方兩,它們甚至可以和人類相提並論。而在過去,這樣的比較卻被認為是完全不恰當的,這些事實與人類的社會行為是以遺傳為基礎的這個假設相一致,更確切地說,人類社會行為是由那些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物種所共有的基因以及那些人類所特有的基因共同形成的,這些事實反駁了長期統治著社會和科學學域的另一種假說:人類已完會擺脫了自己的基因的控製,達到了僅僅受到文化製約的程度。
讓我們繼續對這個問題進行係統的探討,遺傳假說的核心直接來自於新達爾文主義進化論的見解,這種見解認為,人類天性的特征在人類進化時期具有適應性,因此,基因便在能發展那些特征的人口中散布開了。適應性的意思就是說,顯示這種特征的人將其基因傳與下一代的機會比不顯示這種特征的人大。在這一最嚴格的意義上,個體之間的差別優勢就叫遺傳適應,遺傳適應有三個基本要素:(1)個體生存力的增強;(2)個體生殖力的提高;(3)近親生存力和生殖力的提高,這些近親從共同的祖先那裏分享了同樣的基因。三種要素中任何一種的改良或者三種要素的任何組合,都會使基因具有更大的適應性,達爾文稱這一過程為自然選擇,它描述了一種緊密的因果循環,如果某種基因使個體傾向於某種特征--比如某種社會反應--隨之這一特征又帶來更高的適應性,那麼,這種基因在下一代將表現得更為突出。如果自然選擇後持續許多代,那優勢基因就會擴展到整個群體,這一特征也就變成了物種的特征,許多社會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其他人由此推斷說,人類天性是由自然選擇形成的。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實增加了分析的困難:純社會行為和受遺傳製約的行為都能適合社會生物學理論,一種幾乎純文化的社會生物學是可能的。如果僅僅賦予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繁衍動力及文化能力,人類仍可以學習到許多社會行為方式,提高其生物適應性。但是,如同我們將要說明的那樣,這種文化模仿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通過某些方法,可以使這種模仿與結構更為嚴密的生物適應形式相區別,進行這種分析要求更仔細地運用生物學、人類學和心理學技術,我們的重點將放在社會行為與社會生物學理論相適應的緊密程度上,放在遺傳製約的證據上。這種證據是在人類發展其社會行為的同時所顯示的各種傾向的力量和自發性中看到的。
現在,讓我們用某種更有力、更有趣的方式把中心問題再表述一遍,如果人類天性的遺傳成分不是起之於自然選擇,那麼基本的進化理論就有問題了,也就意味著進化論至少必須加以改變才能說明群體遺傳變化中新的、然而迄今尚未想到的形式。因此,人類社會生物學的一個輔助目標就是要了解人類天性進化是否與一般進化論相符,對敢於冒險的生物學家來說,如果這種努力失敗,那也並非什麼大不了的事,
可以相當肯定地說,人類社會行為的主要遺傳進化是在人類文明之前約500萬年產生的。那時,人類由稀疏和相對穩定的狩獵-采集者組成。另一方麵,主要的文化進化是在大約1萬年前農業和城市出觀以來發生的,盡管某些遺傳進化在後來曆史性的巨變中還在續繼發生,但那隻形成了人類天性一個部分特點。不然的話,現存的狩獵-采集者們和發達工業國家的人們在遺傳上就會大不一樣了。然而,事實證明情況並非如此。因此,在對狩獵-采集社會和更為持久的前文化遊牧社會及農業社會所作的研究中,可以對人類社會生物學進行更為直接的檢驗。結果發現,人類學是比社會學或經濟學更接近於社會生物學的社會科學。正是在人類學中,關於人類本性的遺傳理論才能夠得到最為直接的探討。
一種科學理論的威力的大小,就在於它能否把少數公理性的概念轉化為對可以觀察的現象的詳細預測,玻爾原子論正是這樣使現代化學成為可能,而現代化學又改造了細胞生物學。此外,一種理論的有效性又在於這種理論與別的理論在說明現象的競爭中其預言的成功程度,例如:哥白尼的太陽係理論經過短時間的交鋒戰勝了托勒密的理論。最後,當一種理論把大量事實綜合成易於記憶的、實用的解釋體係。當新發現的事實符合其要求時,這種理論就能在科學家中擴大自己的影響和聲望。例如:地球是圓的就比地球是扁平的更為真實,對科學發展至關重要的事實,可以通過實驗獲得,或者通過對未受騷擾的自然現象進行富有啟發性的觀察獲得,科學總是以這種近乎機遇的曲折方式向前發展。
對人類天性的遺傳進化理論來說,如果要使它成為實實在在的科學的一部分,我們就應該從生態學和遺傳學中選擇某些最好的原理(這些原理本身就以人類天性的遺傳進化論為基礎),並使這些原理在細節上適合人類的社會組織。這種理論不僅必須能以比傳統的解釋方法更令人信服的方式說明許多已知事實,而且,還必須驗證以前社會科學未曾想到的對各種新信息的需要,因此,被說明的行為應該是人類行為中最為普遍的但最少理性的行為,應該是最充分地擺脫了日常見解的影響和令人迷惑的文化變遷的那一部分,換言之,這些行為應該是那些最不易受文化模仿影響的先天的生物性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