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弗·培根:《論死亡》

一個人絕非死於他人之手,而是死於自己之手。

〔德〕尼采:《偶像的黃昏》

古人說得好,“為神明所愛的人死得年輕”。

〔英〕拜倫:《唐璜》

當鍾聲悠悠回響,/我不禁悄悄思忖:我們全體都滾滾/奔向永恒的家鄉。

〔德〕尼采:《歸鄉》

死和生都是同樣合乎自然的。

〔英〕弗·培根:《隨筆·論死亡》

生命是刹那間的事實,而死是永久的事實。

〔日〕長穀川:《如是閑》

整個生命就是通向死亡的旅行;既然如此,人死了又有什麼稀奇?

〔古羅馬〕塞內加:《致波利比厄姆·論安慰》

人世間,死不算什麼新鮮事,/可活著,也並不更為新鮮。

〔蘇〕謝·葉賽寧:《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

死亡——對於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因此死亡對於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幹:因為對於生者來說,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根本就不存在了。

〔古希臘〕伊壁鳩魯:《古希臘羅馬哲學》

我們的誕生,不過是我們死亡的開始。

〔英〕愛·揚格:《夜思》

人一出世就開始走向死亡。生命的起點與終點是連在一起的。

〔古羅馬〕馬尼裏亞斯:《文學》

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向死亡前進一步。

〔法〕高乃依:《蒂特與貝雷尼斯》

歲月賜予我們生命的同時,就開始把它索回。

〔古羅馬〕塞內加:《瘋狂的赫拉克勒斯》

生的完全燃燒是死,生的活力和充實的頂點是死。

〔日〕高見順

什麼是生活?身在夢鄉而沒有睡覺;/什麼是死亡?已經入睡又失去夢鄉。

〔秘〕曼努埃爾·貢薩萊斯·普拉達:《生與死》

一個自由的人很少考慮死,他的英明就在於不考慮死而考慮生。

〔荷〕斯賓諾莎:《斯賓諾莎選集》

在世時隻占據最小空間的人,/死後卻留下了最大的空白。

〔英〕蘭進:《格裏》

人生究竟何所得,/轉眼撒手西去總成空;/人在生前無所知,/死後委身黃泥亦茫茫。

〔英〕詹·湯姆森:《恐怖的夜都》

死亡固然是生命的結局,生命也就是死亡的後果。

〔德〕黑格爾:《曆史哲學》

一個知道怎樣活的人必須知道怎樣死。

〔波〕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

如果我們不能主宰生命,我們至少能夠主宰死亡。

〔印〕尼赫魯:《印度的發現》

看到別人死,是最能使我們感到充滿生命力的。那是生命的感覺——感到我們還留在世上。

〔美〕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光榮的死勝過卑賤的生。

〔古羅馬〕塔西他:《阿古利可拉店》

高尚的死勝過苟且的生。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殘篇集》

與其在世上偷生苟活,拖延著日子,還不如轟轟烈烈地死去。

〔英〕莎士比亞:《裘力斯·愷撒》

如果死而能不朽,就要隨時準備死;如果生而能成大業,就要求永遠活下去。

〔日〕吉田鬆陰

死的印記/給生命以價值,/所以用生命換取的/異常寶貴。

〔印〕泰戈爾:《隨感集》

決心一死並不難,隻要死去就行了,難的是處於死地而決心活下去。

〔日〕河村瑞軒

死之所以可怕,並不是為了不死,而是為了完成人生的使命。

〔日〕武者小路實篤:《人生論·死亡五題》

不要以為死者是死了;/隻要有人活著,/死者就會活,死者就會活。

〔荷〕梵高:《致提奧》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古希臘〕伊壁鳩魯:《論道德》

沒有死的生是什麼?如果沒有死,那有誰會珍視生呢?

〔瑞士〕波斯哈特:《日記》

死人已失去知覺,對大理石的紀念碑也決不會感興趣。我素來傾向於少恭維死者,多幫助活著的人。

〔瑞典〕諾貝爾:《諾貝爾傳》

死者之光榮不在於受時人之讚美,而在於為後人所效法。

〔法〕孟德斯鳩

智者認為,生得偉大的人不多,/但死得偉大的人更少。

〔英〕納·科頓:《最後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