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五百來人的軍隊,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在三位將領各自回去整頓隊伍的同時,關於克裏格的謠言就徹底傳開了。
對於這個謠言,三支隊伍的反應也全不相同。
桑格爾人的本性裏就沒有那麼多陰謀詭計,對於這種謠言自然是全不相信。隻不過,後來的那些桑格爾漢子們卻對“使整個東部軍區真正成為桑格爾人的東部軍區”起了心思。但被克裏格一頓訓斥後也隻能認清形式,熄了這心思——目前桑格爾人全族不過十幾萬人,五六萬兵,連整個桑格爾草原都裝不滿,還要麵對周邊那些並不和睦的鄰居,這個時候再無緣無故的得罪諾裏克人,實在是最愚蠢的舉動。
而諾裏克新軍騎兵卻沒那麼多想法。他們是帝國的精銳武裝力量,是維護帝國的利器。現在他們奉了皇帝陛下的命令前來協助克裏格作戰,自然要全力協助克裏格。但是如果克裏格有叛亂的行為,隻要皇帝一聲令下,將克裏格和他的桑格爾人全部殲滅也不是什麼難事——在這些日子裏的合作作戰裏,不止桑格爾人在觀察新軍,新軍騎兵們也在觀察桑格爾人的戰鬥方式——正麵作戰的話,新軍騎兵們自信能夠取得全勝。
反應最大的,就是隱修會騎士團的騎士們了。這些騎士們因為信仰的原因原本就對克裏格持懷疑的態度,後來又幾次三番的和克裏格發生衝突,雖然在名義上仍舊是克裏格治下的臣民,但實際上稱為克裏格的敵人也不為過。在聽到克裏格可能投靠迪德人的消息後,騎士們看向桑格爾人的眼神立即就變了。毫無疑問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什麼事情發生,也許隱修會騎士團的騎士們立即就會對克裏格發動進攻。
然而,和這些戰士們的反應比起來,三個將領的反應卻平淡得多,隻是簡單的宣布了即將率隊回國的消息,就開始整頓隊伍調轉方向,朝著埃德拉城的方向前進了。畢竟,事情到了這份上,仗自然是不能接著再打下去了,否則真遇到了迪德人,還說不定誰和誰一起打誰呢。
這一次,三支隊伍便一改之前的一字長蛇陣的排列,改成了齊頭並進的陣列,諾裏克新軍騎兵居中,桑格爾騎兵在左,隱修會騎士團在右,一路無言的向著埃德拉城方向前進。
謠言的傳播和討論因為三位將領的沉默而被壓下來,但是卻並不代表事情就此結束——在隱修會騎士團的隊伍裏,一些騎士正在互相交換著眼神。
因為隱修會騎士團和克裏格之間的緊張關係,騎士們對這個謠言都很擔憂。盡管提圖斯明確下令禁止討論這個問題,騎士們仍舊在不安之中悄悄的交換著意見,因此這些騎士們的舉動也顯得再自然不過。但是,這些騎士們自己很清楚,他們和周圍的騎士,是不同的。
一般的人們都認為,西部教國是整個大陸西部信奉天主的信徒們的最高領袖,而國家力量不過是為了保證教宗領導下的教會能夠正常運作不被異教分子和戰亂紛爭而必須掌握的武裝和經濟實力。
在諾曼人皈依之後,聖武士和護教騎士的存在使教國不必再擔心那些異教民族的侵攻。而教國的土地,以及在那些已皈依民族的土地上的君王贈予的土地則使教國能夠支持職業武士的存在。
但是那些勢力足夠強大,地位足夠尊崇的人所知道的則會比普通民眾更多一些。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在教堂那明亮而絢爛的光耀之下,是使人畏懼的陰影——審判廳。
相比於明麵上那些尊崇教條行事端莊的教士和教國衛士,來自審判廳的審判官們更加激進和狂熱,行事也更加的,不拘小節。為了對付那些拒絕皈依的異教徒,和那些對教廳持懷疑甚至是反對態度的人,審判廳從不介意用動用最有效的手段——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們才能隱約了解到,一些被人們認為是“天災”、“盜匪”、“意外”的事件,往往出自審判廳之手。
然而,即便是那些大人物也不知道的是,作為教廷隱藏力量的審判廳內部,還有一支隱藏力量,就是他們這些“凡人”。教廷的教士和武士們,都是明麵上的力量。而審判廳,在名義上則是不存在的。但是“凡人”們則完全不同,他們會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生活,就如同所有最平凡的信徒一樣——這些人有的是騎士,有的是教士,也有農夫、商人、小販,甚至妓女和竊賊——然後,當教廷有需要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最銳利也最隱蔽的劍。
比如這一次,當教廷宣布發動聖戰支持諾裏克帝國的時候,伴隨著數千、數萬人的大遷徙,成百的凡人就悄悄的進入了諾裏克帝國,到達了帝國的東部邊境。因為平時他們僅僅隻是最普通的農夫、騎士,即便是諾裏克帝國的情報部門也很難將他們從數以萬計的移民和援軍中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