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更新發展曆程研究綜述(1 / 3)

城市更新發展曆程研究綜述

經濟研究

作者:崔馨予

【摘要】城市更新是目前城市規劃範疇中被廣泛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從大拆大建到解決員工居住問題再到以人為本,跨學科研究等一係列發展不但使交通、土地、人口密集問題得到解決,更是起到了促進就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等積極應影響。另外,考慮到城市更新起源於西方並曆史悠遠,經驗豐富。為了節省資源,少走彎路,我國很有必要在分析、對比中西方在城市更新方麵的始末中找到差距、探索經驗。

【關鍵詞】城市更新 發展曆程 經驗 啟示 綜述

一、城市更新內容概述

(一)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

目前,城市化與知識化、科技化、國際化等同樣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如何在城市化的推動下進行城市更新工作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對於城市更新,其不但是一個係統的工程,同時也涉及到居民的生活、市場的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以及三方利益等多個方麵,然而,一切工作始於對概念的全麵理解。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城市更新的概念成為了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實現更新帶動市場經濟、更新推動城市發展工作得以順利實施的首要工作。

對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入手,即“城市”與“更新”。城市,是人類居住的環境,是一切活動產生和進行的平台,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多樣連續的、與時俱進的有機體,這種與時俱進與人體機能相似,需要不斷的新陳代謝來支持。而這種所謂的城市新陳代謝就是更新。“更新”具有獲得新生的意義,是從城市的整體出發,結合了政府、市場、企業、居民等利益主體,在阻止城市衰退的同時促進城市發展,具有未雨綢之意。此外,要注意的一點是城市更新中提到的“衰退”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指城市結構以及功能的折舊,它們當下的指標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這種供給與需求的差異甚至會導致城市發展滯後。其中,有形的折舊可以更換設備,但是無形的功能性折舊卻對城市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城市更新的概念理解為:“城市更新是在政府管製、行政體製支持的基礎上,施以一定經濟投入,並用科學的管理方法監控更新過程,時刻調整不符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全麵考慮人文、曆史、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采取依據不同發展階段和城市基礎用多種手段配合使用的更新方式,最終,達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將城市從零星推向整體的浩大工程”

(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內容

基於上述對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主要內容方麵將分為有形更新與無形更新兩部分。有形更新包括:交通更新、空間規劃更新、資本更新等;無形更新包括:城市發展規劃調整、城市文化更新、對城市的定位等幾個方麵。

(1)交通的更新。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私家車數量增多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起了嚴重的交通擁堵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因此,在拓寬主要交通幹道的同時還應考慮到分時段、分區域的交通係統更新策略。控製出行車輛數量以及汽車尾氣的排放。節能車以及低汙染能源也應列入到更新範圍內,呼應低碳政策,提倡“零汙染”出行。

(2)空間的更新。空間方麵強調以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為目標對人類活動空間的麵積、布局等進行比例的調整,結合社會經濟效益、強調空間資源的重要性。例如在居民小區內,小型商業網點數量應定額在多少,選址應考慮到整個小區每一方位居民到達商業點路程的均衡。居住環境周圍教育、醫療、娛樂、采購、商業等日常所需網點是否齊全或到達這些地點的時間成本是否合理。

(3)資本的更新。一是物質資產,二是人力資本。物質資產提倡在原有框架的基礎上更新換代,降低整體替換帶來的巨額成本;人力方麵提倡調動人力資源的活躍性,學習最新科學技術及新設備的操作技能。以企業核心資本即“人力”的替換帶動整體走向發展的最前端。

(4)規劃的更新。此項主要指發展規劃的更新。一個城市的發展規劃是城市以何種姿態、何種效率展示魅力的導航。因此,一個城市的健康發展需要與時偕行的城市發展規劃作指導。而社會與市場的瞬息萬變決定了一份發展規劃的動態性,這就需要應發展所需不斷調整發展規劃,為城市更新提供可靠、前沿的依據。

(5)文化的更新。城市文化更新可從城市的軟、硬兩個文化角度提出更新對策。其中,硬文化指具有可見性和可觸摸性質的物質文化、環境文化;軟文化則屬於一種抽象的隱性文化,如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社交政策等。軟文化要在硬文化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硬文化的發展也需要軟文化輔佐,兩者相輔相成。

(6)定位的更新。城市定位可以細分為形象定位、性質定位、功能定位等幾個方麵。這需要充分了解該城市的發展演變趨勢以及自身發展所需,以與國家政策同步、改善民生、為經濟做貢獻、保護環境為依據設計適應發展潮流的定位。

(三)城市更新的產生背景

城市更新一詞最早起源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美工業化國家,並於1958年8月荷蘭海牙市召開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會上對概念進行了權威性的界定。主要源於第二次產業革命大大推動了城市經濟的飛速增長,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中的土地資源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此時人口激增、交通混亂、設備陳舊等現象比比皆是。為了擺脫這種空間緊張的狀態,在遠程交通運輸發展的推動下,城市居民開始向市郊轉移,即郊區化(Suburbanization)現象。這種人口的分散使城市中心區失去了經濟活力,無法承擔起城市領導核心的重任,反而呈現一片蕭條之勢。為了恢複城市活力,吸引人口回歸城市並振興經濟、文化等的發展,並改善“郊區化”導致的“死城”現象,歐美國家於二戰後開始了大範圍的城市更新計劃。此時的更新重點集中於建築設施與環境的改善以及空間的調整再利用。而後又在伯吉斯的“過濾論”(Filter Down)、福利經濟學、博弈思想等理論的補充下逐漸趨於完善,為日後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豐富經驗。

我國城市更新的曆史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較之歐美近二百年的曆史,我國仍處於發展階段,距離成熟還需要一定時間和經驗的沉澱。城市更新工作在我國開展較晚,更新的側重點在於危房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解決居民居住問題,而後由於中央政府提出了“變消費型城市為生產型城市”方針的貫徹落實,剛剛嶄露頭角的更新工作因此被擱置。這也是我國在城市更新曆程中出現的一個曆史斷裂期。從1953年開始更新工作再次啟動,進入第二階段。但資金有限、曆史遺留問題過多、設備不完善等缺陷依舊阻礙著工作的進展,“內舊外新”、“投機倒把”、“盲目拆建”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國已經在借鑒歐美城市更新經驗時避開破壞環境、市中心衰敗結果的同時,轉而取其精華,走分階段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多樣性、跳躍式發展的道路。這樣不但避免了走彎路,同時也符合發展潮流。目前,我國的城市更新已經逐步走向正軌,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見縫插針”過渡到了“以人為本”、“空間多效利用”、“為環保護”、“強調城市整體性”的更新原則。這一轉變將在城市發展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中國城市更新發展曆程

(一)中國城市更新發展階段劃分

(1)1949年至1952年。鴉片戰爭後我國的近代城市開始興起並於20世紀初得到發展。從中葉到1952年是我國城市更新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於1949年,我國城市建築大都數曆史悠久、設施簡陋、生活環境惡劣。這些戰後遺留下來的舊城迫切需要通過更新重獲生機。因此,這一階段以改善居住環境為主,提倡為勞動人民服務。但由於國家財力有限,故工作範圍被嚴格限製,隻能進行局部的、小規模的漸進式危房整修。此時期,在以舊換新、節省資金的前提下資源被充分利用,重建效果顯著,對城市環境和居民居住環境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建國初期城市轉型方針的提出,使新興的更新工作進程受阻甚至停滯不前,直到1953年才轉回城市更新的工作。

(2)1953年至1978年。進入城市更新的第二階段後,工作內容主要圍繞工業展開。一方麵,工業區的發展需要大麵積土地的支持;另一方麵,居住問題的解決仍舊持續,隻不過目標人群從居民轉向城市職工,住房壓力亟待緩解。為了滿足上述需求,大量新建住宅、建築侵占綠地,肆意擴建。這種忽視城市機理的破壞性更新現象逐漸造成了城市的表裏不一與雜亂無章。再加上第二階段包含1958年至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在“左”思想的誘導下工程的管理工作毫無章法、缺乏約束,無規律、新舊交替坐落的建築物開始破壞城市格局。這種混亂使居民的生活質量愈演愈烈,與此同時,保護觀念的落後使曆史遺跡被忽視,這一切都為日後的城市更新埋下了沉重的伏筆。

(3)1979年至1990年。改革開放到九十年代初期屬於我國城市更新的第三個階段。此時,在市場經濟體製的改善下,社會環境為城市更新提供了良好條件。我國人均住房麵積比以往提高了近兩倍以上。如北京的新建住宅在此期間達到4400多萬平方米,人均居住水平由4.55m2提高到6.82m2。城市建設速度的大提升把城市更新推到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但是,計劃經濟發展的思想殘骸並未剔除幹淨,這種思想仍舊阻礙著工作的前進速度。再加上資金問題、政策完善問題等也一直伴隨著工作的進行,這些問題都導致了我國城市更新進入到一個“力不從心”、“掙紮停止”的特殊階段。雖然建築方麵新樓不斷建成,但一批批多層盒型的住宅區千篇一律,破壞了城市的多樣性,使城市特色逐漸瓦解。

(4)1991年至今。從九十年代開始,我國意識到了土地麵積的使用緊張,於是提倡“集約化”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緩解土地使用壓力。而發展至今,居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也在逐漸提高,再加上各種住房製度的完善,為了滿足用戶需求,高質量的“花園式住宅小區”進入國民視野,成為了當時中國各大城市的普遍景象。而後在北京菊兒胡同的成功案例中我國同樣取得了寶貴經驗,開始注重文化保護問題。麵向市場的突破也拓寬了融資渠道,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為工作帶來了更多機會。但僅僅幾十年的經驗還不足以支撐起整個城市更新的浩大工程。淺薄的經驗難免出現各種問題。但縱觀我國城市更新發展的六十年曆史,雖有重重困難,但呈現的是一種曲線前進的態勢,前景還是一片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