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不計較個人的榮辱,勇於挑起重擔。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蜀是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死去的二弟關羽報仇雪恨,於公元221年,親自帶領大軍征討東吳,蜀軍聲勢浩大,一直打到夷陵。
孫權任命年輕有為的陸遜為大都督,帶領5萬人馬前往迎戰。陸遜在吳將中資曆較淺,歸他指揮的諸將,有的是跟隨孫權征戰多年的老將,有的是皇親貴戚,他們對年輕的書生陸遜當都督很不服氣,甚至不肯服從陸遜的命令,陸遜十分著急。
一次,陸遜召集眾將,手握寶劍高叫道:“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有些怕他。現在他率大軍攻進吳地,是我們的強敵,決不可以輕視他,希望眾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之敵。我雖是書生,但主上任命我為大都督,你們隻好服從。主上之所以委屈諸位將軍,使你們屈尊於我,就是因為我還有一點微薄的能力,能夠忍辱負重。今後,希望你們各負其責,不容推辭,軍令如山,違者必按軍法從事。”經陸遜這麼一說,諸將心中雖有不服,但行動上再也不敢違抗。
陸遜在取得了徹底的指揮以後,卻又急於與劉備當麵做戰,堅守不出,時間長達七八月之久後利用蜀軍輕敵大敗蜀軍,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也使陸遜聲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