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形容高人一等,在別人之上。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蘇軾傳》。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從小就聰慧絕倫,文章寫得極好,二十歲時便進京考狀元。

當時,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前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大為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由於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封住的,歐陽修以為這文章是他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便隻取為第二名進士。

《刑賞忠厚論》其實是蘇軾寫的。蘇軾在薦試中顯示了他卓越的才學,以後又在殿試中得中。蘇軾對主考官歐陽修非常佩服,以後又送了幾篇自己的文章請歐陽修指點。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作,心裏內疚得很,覺得委屈了蘇軾,再看到蘇軾所作的其他篇章,篇篇才華橫溢,更是讚歎不已。於是寫信給當時德高望重的梅堯臣說:“蘇軾文學才華猶甚於我,他高出了我一頭啊!”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以為歐陽修是太謙虛了,後來他們看了蘇軾的文章後才信服。

蘇軾後來所作的文章果然超過了歐陽修等名家名作,一時名聲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