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就有人發問了:
“我們關心的是,這樣的小鎮發展產業,容易嗎?如書記說的,要想發展城市周邊的衛星小鎮,就必須基於產業,但是中間有個矛盾。在小鎮這個領域發展產業不容易,在城市人口、資源等生產要素高度集中的地方,就容易得多。我看,在鄉村、鄉鎮發展產業,政府和企業都喜歡避開矛盾走捷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不會做主動選擇。”
待蕭誌祥說完,李景明看了看他,不得不說,基層還是有能人的。
“蕭主席說得好!我們都是自發的、主動的。為了發展地方經濟,我們地方政府不怕自找麻煩。我們可以建設產業小鎮,或者叫旅遊小鎮嘛,大家怎麼看?這是辦公會,不是辯論會,大家各自發揮所長,各抒己見吧?”
“我覺得,書記的想法可行。針對南山的旅遊資源,我們可以延伸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或者產業的生態圈,附著在培元鄉裏邊,不但把源源不斷的外地遊客留住,還把市區的遊客引進來,從事相關產業的,人與人之間或是親戚,或是朋友,形成一種分工協作的關係。鄉政府隻要發動組織一下,形成風潮,去添一把火,再加上消費力和時尚文化的驅使,就一定能夠做起來。”這是開飯店的陳老板說的。
李景明說:
“對。從我們政府角度考慮,土壤沒有足夠的肥力,就不容易有產業,或者說,產業的苗長得不壯,難以實現人口和資源的聚集,沒有產業可以附著,而是依靠外力,靠不斷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精力來催肥,這是不現實的,要花大量的時間,其結果,還可能是費力不討好。我在縣政府辦工作的時候了解到,其它鄉鎮有的已經試驗過,但是不成功,這是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突破這個瓶頸,就一定能夠占有主動性,占盡先機,實現彎道超車,走在別人前麵。”
作為鄉長,伍小元不能不發言。
他說:“我們的李書記能夠把發展經濟,提到工作重點上麵來,是我們培元鄉人民的福祉。實事求是地說,李書記沒有來培元鄉之前,我們的工作可能是被動的。由上級攤派任務,走過場,找借口,工作一陣風,結果一陣寒,令人擔憂啊。我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我們究竟能發展什麼產業?我認為,我們培元鄉,除了旅遊產業,還有一些能夠發展而且是有競爭力的產業,比如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三產服務,隻要做到規模性、普遍性,就不得了了”。
湯巧雖為一介女流,豈肯甘於落後。
她發言說:“我個人認為,在我們鄉村的空間,隻有拿不走的資源,才是打造產業競爭力的根據。我認為產業資源有兩種,第一種是農業資源,我們可以借助農業科技,發揮我們這個地方特定的土壤、氣候優勢,種植當地作為地理標誌產品的名優特產。第二種嘛……”